什么叫“浪费时间”? 说句听起来不太正确的话,我认为人类一定要在工作(社会生产)以外的事情上找到快乐,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的快乐才是纯然的快乐。虽然大众舆论一直在谴责普通人浪费时间的行为,但是什么才叫不浪费时间呢?大多数人都会说年轻人啊,不要虚度光阴,但很多人都不承认,他们眼里不属于浪费时间的事情,比如为了拿到学位证书的看书写字,为了拿到考试成绩的练习英语,为了拿到实习证书的四处奔波等等等等,没有浪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2025-03-31
人生最大的悲剧来源于什么都要和人比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圈的更新频率正在逐年地下降,对于“熟人”的倾诉欲也在不断消减,除了一些依旧热衷于炫耀自己的沉浸式演技派外,更多人都不会选择再用朋友圈记录生活,除非是众所皆知的所谓“人生大事”,否则也懒得戴上假面继续伪装。其实,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脱掉假面,坦诚相待,哪怕那是因为持续太久而和脸融为一体的假面。但有时候虚假也是一种和平友好。隐瞒是一种傲慢,撒一个谎需要无数的谎去圆。毕竟可以说谎 2025-03-31
世上究竟有多少选择真正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呢? 一直很怀疑,这个世界有多少选择是我们自己选的呢?有的选才叫选择,而从出生到死亡不是被分配就是被安排不叫选择,叫做顺从。正所谓,出生地和出生时间不能选择,生长的环境也不能选择,投生的家庭不能选择,生病死亡也大多数不由得人选择。当然了,我们也总是被分配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不论适合不适合。比如,在家庭中,母父不能选择,在学校,同学不能选择,在宿舍,舍友不能选择,在职场,同事不能选择。或许你们有不同的 2025-03-31
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你会离你暗示的方向越来越近 一个建立自信的小窍门:不论一天过去有多难受,不论发生了多少糟糕的事情,不论再怎么浑浑噩噩一事无成,都要从生活的缝隙中扒拉出一点点好运来告诉自己是被青睐偏爱的,即使这点好事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这并不是单纯的自我安慰,更多的是在循环验证和反复认可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爱,来填充人生。爱会越来越多,好事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如果信一些所谓的玄学,那就改成哪只眼睛跳就是哪只好运,反正说到底不就是眼痉挛吗?包括信“ 2025-03-31
不是只有医院才有病痛和死亡 诚然,讳疾忌医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但最后的结果往往都很类似,无非是小的病痛累积成大的隐患,最后酿成当事者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结局。其实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总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因为生病被骂的场景,我从小就很容易头疼也很容易感冒生病,当然现在也没好到哪去。以前年幼弱小时,有想过生病是不是会意味着被重视、被优待,想吸引注意力,想获得尊重,然后结果却是劈头盖脸一顿骂,这种逻辑很常见,比如遇到一些无妄之灾或是天降横 2025-03-31
我被针扎过所以你也要尝尝被针扎的痛 很多人嘴上说得好听但其实并不能共情,当然共情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倒也不必强求。准确的说,那些人是连最基本的对于同类的恻隐之心都没有,表现在她们见到她人痛苦反而会异常开心,因为觉得世上不能只有她一个人痛苦,这样太不公平了,甚至在心底暗自庆幸她经历的苦其她人就该好好尝一尝,最好一点都别落下。到最后,一起吃过苦头才算表了忠心投了诚旗帜鲜明,你以为这样你们就是同谋共犯了,但其实你依旧不会收到她们的任何 2025-03-31
年龄的增长不意味着心智的成熟 年龄的增长不意味着心智的成熟,心智的成熟也不与生理年纪完全等同 看到那条觉得自己这些年一直停留在十几岁引起互联网同温层广大共鸣的微博,其实我倒觉得像是这个年龄段独有的乌托邦宣言,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反叛主流现象,也很迎合互联网媚青的特质。虽然表面看起来人数众多并不稀有,但恰恰只是因为这类人有趋同性,掌握着一定的网络话语权,所以才在网络上显得铺天盖地,实际上根本无法动摇主流。认为自己心智没有 2025-03-31
不要做被拿捏的提线木偶 在综艺里的一个喊话节目,看到一个短发的初中女生对她妈妈强调说,不喜欢她妈妈让她一定留长发穿裙子,对她处处限制,要“像”个女孩子。她说,她从没觉得自己那样就不是女孩子,当然她也并不否认她妈妈认可的女生模样,她不觉得那样是错的,但她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只有一个模样。我觉得在电视节目里有这种来自弱势方的发声非常有必要,虽然话题并不新奇,甚至说得上是老生常谈,但我们需要听到孩子们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被母父代替发 2025-03-31
受限于原生家庭的“复刻行为” 这篇是几年前写的了,发出来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这几年在心态上的改变(因为想发后面那篇,这篇和后面一篇对比很明显):其实不光是家庭氛围和说话技巧的缘故。原生家庭的霸道最可怕就可怕在耳濡目染,最难以避免的就是在自己最反感的原生家庭的细节上复刻了爸妈的模式。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吃到山药是初一时独自去同学家里做客,谁能想到我十多年来竟然都不知道山药是什么东西,更别提它的味道呢。那种立时的震惊感至今令我记忆 2025-03-31
越是被苛待就越要证明自己“有用”是一个骗局 越是被苛待就越是觉得自己要“做得更好”,认为自己只要“做得更好”就能够得到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得到的正常待遇,甚至不惜承担更多责任去挽回。我会认为这种想法是在犯病。这种扭曲的认知能够有大范围的市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病人足够多。就像被重男轻女的女儿给家里送钱一样,她以为她给家里买房买车,她母父能高看她一眼呢,其实她再怎么有出息都不如那个不学无术的弟弟。她以为她赚的钱是给母父养老,结果全被拿去补贴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