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宏大叙事下的反叛 前言:“去定义我们自己的命运吧,我宁愿做一个反叛者也不愿做奴隶。”——电影《妇女参政论者》通过她人境遇享受自己作为审判者的权力——非常令人作呕她不是完美受害者,她说谎了,然后呢?就因为有人在维权过程中说谎就否定她的一切经验感受,这对吗?还说什么下次遇到女性维权不转发了,真的很过分。有些人真的只在乎自己的「绝对正确」,从来不在意可能存在的受害者困境。你本来也不是当事人,更不可能了解事实真相,你所做的 2025-04-02
社会并非按照能力进行分工 社会从来不是按照能力水平进行分工的,而是禁止女人参与(强制性实施禁令或者软强制制造门槛),比如禁止女人读书、禁止女人从政、禁止女人参与社会活动等等,这种排斥从不以能力为指标,而以性别为标准。所以现在女人在争辩中容易和男人陷入能力水平的举证其实是新时代的一种新骗局,比如在讨论限制女人从军从警时说女人体能低下或者在母系向父系转变的过程中说女人体力劳动力不足落后等,不论是女人论证女人能力足以匹配还是男人 2025-04-02
所谓“萝卜坑”——世族垄断的现代化表现之一 谈到“萝卜坑”这个事,几乎经历过职场的人都会知道这种默认的「潜规则」,说实话,我挺讨厌「潜规则」这个词语的,它明明脱离于秩序之外又胁迫权力下游者认可,最后还要美其名曰规则,只不过上不得台面。但无法光明正大地亮相也不影响暗地里给自己揽利益。我觉得绝大多数普通人至少需要搞清楚这么一件事:大家口中的“潜规则”并不是所谓规则,而是优势方利用权力结构不平等对弱势方进行的强制性的压迫和羞辱。规则二字默认规则范 2025-04-02
妙国女孩需要更多理直气壮的自信 每一次谈到让女孩子更自信好像非常虚无缥缈,但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就是那种从小没有什么自信的人,遇到重要考试查分前还出现过当场哭出来或者呼吸困难的场景,那时最羡慕的就是人无理由的自信,因为那是爱自己的表现之一。每当这种时候,我会想起一个初中同学。以前初中的时候没什么太大的竞争压力,基本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年级前十,即使后来某些科目考了全市第一我也从未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闪耀过,没有为自己骄傲 2025-04-02
性化职业女性是在维系权力压迫 为什么在运动会进行过程中,女运动员的相关新闻依旧是在被性化、被评价外貌,这和女性结构性失权分不开。这恰好证明了社会针对不同性别关于外貌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位女性在取得成就后依旧会面临社会舆论对于她外貌的过度关注,甚至被视为高光,超出她成就的部分,这本身是对于她业务能力的不够尊重。因为她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并不是为了外貌。这也并不仅仅是标准问题,凝视背后体现的是权力结构,在失权的情况下讨论性转是不 2025-04-02
质疑招生性别歧视的女勇者为什么总是最后惨淡收场? 其实中传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前年有位考研清华的女生出来质疑面试分数的事,她报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当时她是专业初试笔试第一名,面试却将将六十分,直接影响了她最后录取结果,而且加之专业复试除她以外全为男性,基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所以她合理怀疑自己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遭遇了性别歧视。但当时的社会舆论却非常有意思,当她把自己的分数、身份证明、相关考试资料全部放上网为自己佐证时,众多网 2025-04-02
杰出女性与女性群体的关系 其实关于男权对待杰出人士的双重标准,要分析起来也很简单。男权在做的就是我之前分析过的维护集体荣誉,具体表现为将部分男性的“贡献”抬高为是全体男性的荣誉,让所有男性都认为自己因为这种“付出”而足够高(女)人一等,即使是最低劣的男人也觉得自己足够“优秀”:“没有边防谁保护你们”“工地上搬砖你去吗”等等……这种发言想必十分眼熟。诚然,我们都知道,说这种话的男人极大可能既没有在边防驻守,也根本没有去工地搬 2025-04-02
性别区别待遇下的“努力”与“可能性” 男的只有60分被男权社会认为是100分,女性哪怕有100分也会被社会打压成60分,然后男的就真以为自己是100分,女性也真以为自己只有60分,我说这是典型的认知障碍。女性遇到打压不要去质疑自己,先意识到你被否定往往不是因为你比男的差,是这个评判机制有问题,不是你的错,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我说过的,女人一旦出彩就会面临男人的打压,这和男人的受教育程度或者社会成就没任何关系,牠们单纯就是“女人是不是要 2025-04-02
离彻底改变或许只是差被推一把而已 我刚登陆了一个我之前被炸了的微博,翻到私信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因为我一直不爱用私信),原来是一两年前有位姑娘给营销号投稿自己想出国但又犹豫害怕会不会给父母造成太大负担的事,其实从她的叙述中能够推断出她家应该算小康水平,负担她出国并不算砸锅卖铁式的付出,她只是有点犹豫付出试错成本。我现在再看这件事,发现等国的女孩子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总是会先否定自己,而男人根本不会,儿子会觉得爹妈拼死拼活为自己都是应该 2025-04-02
对女男不同的投资与社会期待——导致她们走上不同的路 看了几个帖子,好几个都是说自己妹妹高考考了个可以上985211的分数然后因为家里面想她们可以尽早稳定工作扶持家庭,也不愿意给她出学费,就要她们去报了公费师范生(没有说这个项目不好的意思)。我就奇了怪了,从我小时候(大概十几年前)有记忆开始,每年高考,主流媒体都会主动搜寻一些寒门学子没钱读书的例子来公益募捐,结果是轮到女孩就变成“为了家庭你去读公费”这个意思是吗?凭什么最后都是女孩子为此买单,委曲求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