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与现实 为什么小孩儿喜欢童话寓言?准确来说,小孩儿不是喜欢,而是童话就是供儿童读的体裁,包括各种拟人类比,没有太高深的描述和隐晦含义,她们能读懂。毕竟太深层次的输出无法理解,太过繁琐的描述令人头疼,寓教于乐就是童话最大的意义。寓言里讲的是普通人的一生,童话可能是最残忍的现实折射,童话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好,甚至有些根本一点也不美好。所谓的童话故事其实有点讽刺,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无法醒来,小矮人转手将水晶棺连同 2025-04-01
妓院的尽头是世界大同”? 图:@甜宴宴:其实还有一种人既是腐人又磕百合,也看bg也玩乙女,既搞女的也搞男的,既爱人类也爱福瑞,既看ntr也看纯爱混乱邪恶的终极就是绝对中立大妓院的尽头就是世界大同—@你们都不吃饭吗.jpg—@单纯的好色罢了,这群人阳痿吗,都没有这种需求的?——半夜睡不着,想了想还是不忍了,得说几句,我还在学着把伎女去女字化,去污名化,把瓢去女字化,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大张旗鼓地美化伎院?你能不能去稍微去看看 2025-04-01
通过男性视角体验爽感本就是男本位的侵蚀 我也不拐弯抹角,就直说了吧,之前也分析过多次无女题材对女身和女性形象的逃避性,只是现在这种为男性形象添砖加瓦的倾向更是典型地体现了这点。如果一个女人需要通过女作者创作的男性形象达到不论是升级流还是打脸爽文的地步,通过想象代入男身而且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这就是我认为的问题所在。需要通过虚拟男身才能完成想象达到爽感,这和男人借助女身夺母权假装生育和牠们相关的逻辑有什么区别?最致命的点在于,生育是真的和 2025-04-01
将女人的灵魂还给女性角色 挺好奇,既然一些人明明知道并宣传耽美文学中赋予男性角色一切美好品质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女性的灵魂,认可其笔下男主被女性普遍欣赏的特质和人物设定都是女性按照自身性格特点开发投射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塑造成女性角色?都反思到这个地步了,怎么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认知存在被父系扭曲造成的错位。而强调要将女人的灵魂还给女性角色为什么会这么受阻,说到底就还是父系谎话连篇造成的结果。父系欺世盗名,将女人创生成果掠夺,将 2025-04-01
女作者与其笔下的全男世界 讨论一些女作者笔下纯男性题材的男性角色,几乎已经是全男世界的打样模板,我的确能够理解某些人的初衷其实也有一种逃避女身,所以替换至男身的倾向,这点我早几年就已经发现,但我并不觉得是好事。因为她们自己也知道:不论要做什么事,在男权社会总归是男人更容易做到,男身在男权社会里面被倾斜偏宠,人生体验感更加舒适。于是男性,在她们眼里“天生”就被赋予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不被赋予的「爱与被爱」、「肆意生长」以及「功成 2025-04-01
将爱女创作等同于性缘关系是一种狭隘化 有些人不要故意曲解爱女的意思,更不要说爱女文学就是指女女性缘关系的文学,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这种误会纯粹又是性缘关系霸权在作祟,而听者对女性以及女性之间关系的想象又过于浅薄。爱女更多强调的是作者对塑造女性角色的态度,让女性角色保持其主体性、独立性、完整性,有意识地尊重女性角色存在的意义,不将她当成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也不将她当成其他角色的附庸或者牺牲品,不用男性凝视的目光书写她的一切,而是以她为主 2025-04-01
女神女仙降格为妻即是一种陷落 正好今天七夕,翻出来以前关于女仙降格的一些观点。顺便强调一下,七夕不能再被赋予性缘色彩也不需要和男相关,若是真正意义上的女儿节,就更应该回到女性追求自我、女女联结的正道上去。从古至今,所谓的爱情故事里广为流传的全都是女仙下凡贪恋人世自毁神格愿遭天谴的情节(三圣母七仙女、织女、二郎神他妈妈等等),后来也就想通了,的确很符合父系人贫瘠又忍不住拖女下水的想象力。男人最开始哄骗女人令其陷落的时候可不就是指 2025-04-01
作者对于男角色的偏爱体现在读者的回应之中 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除非力有不逮,那么任何她创作的男性角色如果比女性角色能够成倍收获更多观众或者读者的喜爱,排除本身受男本位中心文化下的爱男倾向影响,其实也反映出她在人物形象设置上的偏重,那么不管她承认不承认,作品其实都诚实的暴露了她自己对男性角色的偏爱。即使作者说她将自己投射成了女主,也依旧是男主受到读者偏爱,这点不由得让人深思。很明显的是,作者即使通过一些惨烈的情节来折磨男性角色也是为了给他塑 2025-04-01
女男创作的区别——男权文艺的匮乏与贫瘠 从那个所谓偷拍“艺术家”(未经允许以男凝视角偷拍了几千名女性,并且擅自评分排名,还进行公开展览)身上不难看出,有些男人追求艺术的最终目的——将女人非人化。怎么说呢,第二性对于世界和人类感悟力的缺失、人文关怀的匮乏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和父权反自然反人性的精神内核相契合,牠们总是囿于个人贫瘠的原始精神巨坑,很难真切地想象人与宇宙、人与世界、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想象牠们所“创造”出来的 2025-04-01
停止“坐拥江山”式自欺欺人 我现在看一些所谓朝堂剧后宫剧历史剧,不仅剧情连评论都觉得着实好笑,看到多数女性观众不去心疼被王权父权夫权层层压迫至死的女性,倒一个个地心疼起王权代言人了,我就想问,是不是想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靠近特权阶层?好可惜,你们并非特权阶层也成不了特权阶层。诚然,叙事角度的确在深刻地影响着受众对于一个故事的感观,譬如以男本位视角代入的确更容易体会男性角色的悲欢和无奈,往往还美其名曰“格局”。但为什么就不进一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