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女性受害者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符号和点缀
所有的性别暴力事件中,只要犯罪者是男人,受害者是女人,媒体总是会把所有目光聚焦到男人身上,探究男人是怎样的情绪、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而女性被害者就只是安静的背景板,像一个在原地刻板固定的模型被用来衬托男人身上复杂的“人性”,男人以多样的人物形象呼唤大众的共情,而女人早已“死去”。
那个儿子杀母案的相关报道又让我难受了,在杀人犯自己出来说话以前,舆论指责是母亲管理孩子太严格,死了也活该。
现在又是顺着杀人犯说“母亲像林黛玉”,觉得死亡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所有人对于这个受害者的了解都建立在自己的恶意揣测,或者将解释权全部归于她那个“优秀”的儿子,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全部由别人来盖棺定论。
而且很奇怪的是,好像每一次都是这样,受害者死了,铺天盖地的报道都在告诉我加害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描述出来的形象生动而具体,好像就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一样,只是做了一件诸多苦衷的错事。却没有人再关心受害者曾经是怎样活着的,她只是成为了一个特定符号来装饰这一切。
没人知道身为受害者的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也喜欢花吗?她是期待日出还是日落?她有什么未实现的梦想吗?她有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吗?她在死去的那一天原本是打算做什么的呢?
受害者死了,所以死之前一切争论都变成了以加害者单方面的说辞为准,人死了,只要编个理由就可以合理化她的死亡了。
所有人都在关心加害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苦衷,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宽容。冷漠的旁观者在表演自己的善良,受害者只是成为了一个特定符号装饰这一切。不会有人想知道,那个女人那天是不是也看过夕阳,等待过同一轮明月。
我看“向生”这种道德绑架一直在混淆人类的视听没错,活着的人的确是比死人获得了更多特权。
死人的呐喊从来是不会被听到的。
——
@受害者她的死,和受害者他的死,真的,有天壤之别。
可以举的例子,非常多。
他死了,就追忆他。
她死了,就污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