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其实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以饮食为例

有人觉得殖民好像是特别大的概念,也很难理解殖民会产生怎样的差异,不太能理解殖民者曾经的恶,仅仅向往“先进”,而不知背后血迹斑斑,能够想象,因为主流被保留下来的历史是殖民者写的,代入的是殖民者视角。之前讲过的殖民对外扩张的原因和殖民地的衰落,我还可以举个看来的最简单的例子。
西式甜品大家稍微了解一点的都应该知道,工程复杂,工序讲究,技艺精巧,虽然成品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觉得好吃,但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究其原因是这种食物是中世纪欧洲贵族妇女打发时间的产物,下午茶甜品和茶具皆精致无比,过程能消耗大量时间,很多步骤多余且无意义,有一些甚至不怎么好吃,仅仅是好看而已。然而这些,对比底层没有资源和时间的人来说能够吃罐头等速食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而这种甜品饮食文化从贵族消费模式逐渐走向平民恰好是因为殖民地的产生,欧洲对外扩张对各地原住民进行劫掠和奴役,才使得这种贵族的奢侈品趋向平民化。甜品不仅仅是人类对于热量的追求,背后更是混杂了社会变迁、男权对于资源分配的变化,看起来轻飘飘的,但其实是非常厚重。
如同现在人类对于“糖”的获取变得简单,付出也很廉价以后,甜点也开始向曾经是殖民地区域的大众普及,尤其是现在甜点刻意做的太甜是为了偷懒,用添加糖来掩盖不用心。做不出好味道,就用齁甜的调味来覆盖,被认为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高糖食物。而且即使不甜的甜点也已经添加了很多添加糖,毕竟人类对热量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最早关于如此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的摄入是一种特权,高糖高盐高油脂的生活方式曾经被认为是高级、特权的原因是,人类对热量的摄入需求。
以前是热量获取为人类饮食的第一要义,然而近现代随着人类营养学的出现,垃圾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调整饮食结构、进行身材管理迫在眉睫,然而这其实一般是针对中上层人物的,如今底层劳动者依旧倾向吃大量高糖高油高碳水低纤维素的廉价预包装食物就和当年工人吃速食罐头一样,她们通过快速获取热量来维持劳动,方便更好地接受剥削。
饮食文化背后也是一种霸权,低位者不配拥有且无权置喙。高位者在权力上游享受天然食材和耗费的时间,享受人生和美味,下位者仅仅适合人工合成的营养剂和速食,更方便被剥夺时间和精力。因为掌握话语权和教化权的一方可以随意确定性质和意义。
所以,我之前也说过的,和很多人期待完全取代食物满足人体所需能量补给的营养剂出现不同,我的预测正好相反,营养剂的确可以改变人类生活,但最先大规模使用的人群一定是普通人,或者通俗一点说,在阶级消失前的底层人群,因为到那个时候天然食材和烹饪本身就会变成奢侈品,成本包括花费在其中的时间和能量,能够等待动植物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会变成一种奢侈。
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美食是有闲情逸致也有时间去花费的人才能享受,普通人吃东西只是为了活着,活下去罢了。大概类同于生存与生活的差异,同样,为了果腹的随手做饭和为了美味的精心烹饪也有这个区别。
想必也看出来了,能够随心所欲地浪费大量时间,可以随时停下脚步悠闲度日——在男权社会本身是一种被塑造的特权。
也就是我之前一直所说,殖民者的“平等”其实是非常伪善的,第一世界转嫁危机掠夺资源的事已经干尽了。以小见大,欧美之所以能够给女性苟延残喘的生存空间,其实也和殖民地的存在息息相关。举一反三,殖民不仅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反殖民视角下的“世界”
评论里看到有姊妹提到了反殖民视角,这刚好是最近一位姊妹和我讨论的时候提到的(她退博了,很希望她什么时候能够回微博详细谈谈这个),她最近提到一个观念就是女权需要结合反殖民视角看待问题,抛弃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乍一听好像否定了欧美女权,但也不是如此,只是很多女权主义者在研究欧美女权的过程中容易盲目地跟风认为欧美女权是绝对先进的标杆,但其实并不客观。
如果把全世界的男权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欧美女性其实相当于高女位置。她们所享受的“福利”准确的说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三世界以及根本没有被纳入视野的第四世界母系原住民进行压迫剥削而来的,她们之所以没有遭遇那么严苛的打压,更多的是因为是高男施舍给她们的一丁点肉汤,安抚情绪维持表面和平而已。
亚欧大陆是父系化最久最深最严重的地域,所以这里的男人一直在不停地对外殖民扩张,而殖民扩张往往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剥削对象,可以进行掠夺和压迫。野蛮的父权殖民者侵略文明的母系,牠们只需要掠夺对方创造的成果就可以获得“繁荣”,然后往往在洗刷母系的过去,重新书写“历史”,这是都在做的事。
父系不存在文明,只是虚假的“文明”。为侵略和掠夺合理化为“文明”。不过真正的文明因为其包容平和而遭到野蛮入侵时如何抵御的确是现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总会有人问:「假设给女人多少钱,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人身、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灵魂?」
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过:男权社会下的男人为什么这么有钱?钱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男人可以通过钱压迫女性?
全都是从第一生产者的女人身上剥削来的,然后用在女人身上剥削掠夺而来的“钱”继续羞辱女人,可以说真是无本万利。

当然关于这个,我在这条说得很浅显也很表层,只是想打开一个思路。姊妹也推荐我去了解一些美澳非反殖民女权、生态主义女权的思想,包括母系原住民女作者的发声,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提出来了。大家互相讨论吧。我只是提供个视角。
——
@引刃随发:而且男女都这种婚姻联结可以引申为自然界的寄生关系,看过异形的应该能懂,生女为寄生宿体,生男为寄生者,本身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但是寄生者没有自我繁殖的能力,抓住宿体繁殖自己的种群。男女的这种畸形关系非常贴切上面这个,还有殖民者与殖民地本土人民的关系。
@明月清风都是歌儿:确实没错,昨天刚看完《猎凶风河谷》片子结尾是印第安女性失踪人数是不被联邦统计在内的,片子反映了印第安女性的人生安全毫无保障的残酷现实。她们也是美国大地上的女性,不过因为种族就享受不到美国白种女性的待遇,生而为女大家都被男权踩在地上讨生活!
@眺望狐獴:欧美70年代radfem的主要问题在她们大部分在讨论白人中产女性的问题,忽略了女性内部的差异,如阶级,如种族。这并不是说radfem理论不对,或者90年代黑人女性提出的交叉理论就能解决一切,而是不能否认客观存在的女性内部差异,解决了差异,女性的天然联合才能变为现实联合。
@RN45285510:在“生产“这个领域,女人是“自产者”,而男人是“无产者”。无产之人抢夺自产者的资源,占有她们的产出,再泼上脏水,掩盖住自产的力量。其实掀开牠们的屁帘,牠们一无所有。
——
图:
@南蛮视界:1929年,尼日利亚东南部爆发了一场“女性战争”,又称为“阿巴女性暴动”,数以万计的尼日利亚妇女开始反抗英国殖民势力。两万五千名女性参与到了这场斗争中来反对英国当局实施的政策:尤其是,女商人要缴纳更多的税款,这个政策还是由殖民者指派的男性官员(准尉)制定的。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尼日利亚一直是母系社会,而英国人认为这有违纲常,于是妇女们揭竿而起,她们的诉求就是保持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接连发起的女性斗争促使殖民当局放弃了他们的计划,并且削弱了殖民地准尉的权利。女性战争是英国当局在尼日利亚和西非殖民期间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他们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镇压住了局势,女性战争也成为了女权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抗争的典范。
——
@婚姻的本质就是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可以说男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女人身上掠夺来的,包括出生。
男权规则是剥夺女性赖以生存的大权后,让女性没有资源只能嫁人给男人当奴隶被加剧奴役,然后男人施舍给女人一口饭。而男人施舍给女人的蝇头小利来源于从女人身上剥夺的大权,游戏规则男人无本万利,女人丧失一切。
父权制存在的机理本质是剥削和压迫,没有剥削父权制将不复存在。


殖民其实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以饮食为例
http://example.com/2025/04/02/society-19/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