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之权
古代封建皇权制度中,除公主之死外,太后之权其实也非常典型。
太后之权既是女性权力的回归,又拥有着畸形的权力来源,恰好就是我上次所说在男权体制中占据上位者的女性为何不能改变社会,我们为什么不能指望从上而下的改良,而需要从下到上的革命浪潮,因为权力来源经过男权这个步骤已经改变,整个结构都相当畸形。
各朝代的太后之权,去仔细分析一下都非常有意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当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作为太后,虽然她们的光芒往往被男人所掩盖,大多数功劳总是被皇帝揽走,除需要被拿来杀鸡儆猴当负面教材用来背锅(典型为慈禧)外,历史教科书上都是寥寥几笔。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能够接触到的基础教育(很多人没这个渠道去接触主流外的各种信息,也不是人人都有意识去获取,更难的是没有精力和时间重新记忆),几乎都让这些太后消声或者干脆将她们的政治成果归功于在位时的皇帝,如北魏太后,隐身于男性统治之中,相当于最典型的男权体制里与虎谋皮。
所谓公主之死和太后夺权都是同样的,女人无法彻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在镣铐里面跳舞。早期权力还能支持她们统领部分军队造反(换个可以控制的皇帝),到后期垂帘听政的权限也是不断缩减至相当有限。
其实各朝代的太后在我印象里都有一部分拿到了一定权力在手的,尤其是幼帝的时候,太后的可操作性可裁量权都很大,所以皇权防外戚其实就是防太后,男人太懂宗族势力团结起来的作用,所以男权一直试图把垂帘听政的女性形象污名化,譬如牝鸡司晨。
我之前才说过,男权对于为了男人而死去的女人才会不吝赞扬。所以男权特别称赞短寿的皇后,特别是这个皇后为皇帝夺权贡献颇多、事事顺从男权、不敢僭越,就会被称颂为贤后,包括之前我所说男人最喜欢对着死人装深情也是一个道理,譬如长孙皇后,马皇后等等。
她们在男权眼里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她们无私给予了男人大部分帮助又早早死去,无法享受权力却为君主牺牲了一切(按照性别来说,同样的医疗条件下,男人早死才正常,女人在古代的早死和她们受磋磨以及过早生育必然相关)。这类皇后在男人眼里,就和生育孩子将后代交给男人后就可以立刻死去的孕母(杀母留子防止夺权)一样。
如果没死,那完了,那就是吕雉这类太后。任凭你治理能力再突出、治理成果再出众,也得因为女性身份被史书和男人好好审判一番,因为女男必须各司其职:男外女内,女不问政(不得从政干政,妇言勿用),女人做了违背性别分工的事就得被批判。
但男权为什么又给了这类太后机会去掌握权力?恰好又是因为男权逻辑在鬼打墙。
父权制离开不了作为根基的妻母,而男权为了让女人能够主动顺从和认可婚姻,能够婚内育上交生育成果,所以丢出来的一点甜头,必须要和妻母分享部分权力:夫权强调女性妻凭夫贵,妻作为依附者和男人捆绑在一起,由此可以享受部分阶级特权权限,尤其是男人死后,妻母作为父权代言人(父与妻母捆绑),又可以在孩子年幼时享受部分父权权限。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父权制本身无法抛弃妻母而独立存在。父权长久的统治能力必须建立在女人为之牺牲的基础上,所以男人注定无法完全铲除女性掌控实权的机会和可能性。
其实就是女人通过婚姻和各种男权制度把母权让渡部分给了男人,自己只承担了母责,但男人一死(古代男人容易早死),这权力归属就有意思了(当然没死的时候也能有部分残余可用),女人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自己能拿回来大多数,女人处于弱势地位的就会被家庭内的男儿子给压着。
但这并不是所谓的权力重置,因为她们拿回来的已经不是母权,而是母权被异化后产生的父权,母权权力在她们被招安而上交的时候已经被收编,权力来源这点不可忽视。当然不止太后,所谓的古代当家主母也是。
也是因为拿回来的不是给出去的所以稳定性存疑,往往不够持久也不能长期延续,垂帘听政无法给予这些女性完全自洽的权力来源,她们的权力来源是非常空虚的(依托于皇权帝制父权夫权等制度),并且这些权力在她们手中还是更多被用来维护皇权,相当于在替男权制度守门。尤其是一旦拿回来一部分后,男人就会警惕和反扑。
说个题外话,吕雉活着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延续稳定吕家而想到了联姻,派吕家女到处和人联姻(拿男权打男权那属于自投罗网),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宗族势力,但她死后,对面清吕那叫一个斩草除根,人家连女带吕家女生的子女统统杀死一个不留。
当然,反对男权污蔑,正视这些女政治家的能力和贡献是必须的(女有田/继承权/能参政等等政策很多都出自女性之手),是另外的议题。
——
@现在结殙有孩子的人更容易当公务员以及之前有说高级公务员要追三孩是不是异曲同工的保证公务员中哪怕是极少量的女性也是殙育过的“太后”呢?那女性公务员可以相信吗?
—@作者:有比没有好,有女性意识的比没女性意识的好,公务员也只是工作的一种。其实高女夺权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基层制度(军政等等)不由女人构成而是由男人构成,女性要有意识去占位没问题的。不过没有女性意识的女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男权代言人就是了,高女的保守性我之前也提过(★中高层女性面对性别议题的保守性从何而来),等级制这个合集可以找一下。
@好的谢谢媎~我再回顾一下
//
@每次重温武则天的史料,都会痛惜她纠结的是传位给异姓儿子还是同姓侄子,很想知道她当时有没有考虑过传位给女儿
—@作者:意识局限性,还在男系继承制打转。但她的出现很难不说给她的女儿一个榜样,有了争权的意识。
(❀邮箱:《武皇》文件夹的四本书。
原帖:【历史书籍】几本能看的武则天传记,算是瑕不掩瑜 (douban.com)
首先申明一下,这算是我淘了好多年仅剩下几本能看的武则天传记。都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我跟作者的某些观点未必完全一致。
其它的书为什么不值得阅读,后面会有说明。
No.1《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是网络版,无实体书)
作者:感秋华而泪
女性视角诠释女皇掌握权力以至称帝的各种性别阻碍,并澄清后世史书诸多子虚乌有的污蔑,稍有不足之处是武则天临朝与称帝时期篇幅偏少。
No.2《华夏之凰——武则天的绚丽一生》(是网络版,无实体书)
作者:枫昀
重点放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以严谨逻辑,基于详细史料进行分析,主要c清了网络对武则天军事问题的污蔑。
No.3《女主天下——女性视角下的女皇武则天》(已出版)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文笔幽默诙谐又不乏严谨逻辑,详细地澄清了宋代史学家对武则天诸多子虚乌有的污蔑。上下两册,下册内容全放在武则天称帝后。
No.4《日月当空武则天与武周社会》(已出版)
作者:王双怀
历史学者所著唯一可看的武则天传记,作者是武则天研究会会长,这是2019年的新版本,以前的版本已经绝版,并且许多不够完善,就不再发了。
这本在微信读书上可以阅读到电子版:
但是被别用有心之人故意打低分,希望有兴趣的姊妹们可以去打个推荐。
两相比较,反衬可以知道另一个学者孟宪实版《武则天研究》多么差劲!
孟宪实版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终于发现是哪里不对劲了。他一直在渲染唐高宗很厉害,武则天在高宗朝没有实权。孟宪实可是先写了唐高宗的传记啊,写武则天时侧重点也放在了高宗朝。然后,除了澄清武则天弑女这一件事(这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根本算不上新发现),别的谣言未提及。并且,他一再强调寒门士族之争(因为强调这个,属于学术界保守观点,也可以避免被同行批评),和许多男作者一样的缺乏性别视角。
有人问我蒙曼的书能不能看,下面把不及格的类型写的很清楚了,不过我还是专门再写一次吧(为了本组帖子不用外链,所以把这篇帖子内容附在本文里):
蒙曼由于自身也是女性,而且讲过百家讲坛、知名度高,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她讲的武则天就比较有信力。但是对于封建史书对武则天毫无逻辑的造谣事件,蒙曼不止不给予澄清,反而加深这些不实之言的污蔑。
蒙曼最初讲百家讲坛版的时候,居然把“美容止”翻译成“美丽打着就停止了”,这句文言文很多人都能理解是指“容貌美、举止得体”,看不懂文言文的历史学者居然能研究历史学?
另外,为什么说大部分传记不值得阅读。我用十余年的时间,每次去各地的图书馆或书店都会习惯性地浏览一下那里的武则天传记。大概浏览过数十本传记可得出以下结论。
但凡不给武则天杀女、杀子、骨醉(这是公认的事实,根本算不上什么历史学新发现)辟谣的,就等同于整本书不及格。用这一条标准筛掉了大多数的武则天传记。
然后,即使给杀女、杀子、骨醉辟谣的,要看有没有我不知道的新知识。这样一些有正常辟谣的书籍却又会显得过于普通,全是一些最老生常谈的事情。但以上几本书都有我尚且不怎么熟悉的新知识。
比如《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指出了士族和寒门的定义根本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哪怕是在古代7世纪时就是如此。宋代人造谣的原因有哪些,性别观念才是正确认识武则天的关键。
《华夏之凰——武则天的绚丽一生》有大量的军事问题的辟谣,还补充了关于武周时期的风土文化的历史。
《女主天下——女性视角下的女皇武则天》有许多横向的历史对比,并且对杀女骨酔两件事的辟谣非常的细致,包括了生物学原理。
《日月当空武则天与武周社会》后半部分全是对洛阳、乾陵附近等地的考古探索,而考古学介入历史学的转变才是新时代、进步的历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