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中必然有作者的意识形态输出

女权意识不是口号,落在创作中也不是平面模板

文艺创作中必然有作者的意识形态输出, 读者和作者是互相塑造品味的存在——以网文为例
我之前说过,文艺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作者意识形态的输出,这是必然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很难察觉到这点,原因在于你认同创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意识形态,因为你们潜在达成一致所以没有感觉到不适,不能因此就否定意识形态的存在。作品中女性视角的缺失是落后,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出现,是进步。
作者和读者是相互塑造审美和品味的存在,如果女作者输出厌女内容,女读者接受,其实就在过程中养成了厌女的品味,反之亦然。但是厌女品味并不独特,也很容易被取代,毕竟说起厌女那可是大众癖好,男人写起来也并不逊色,说起仇恨女性那叫一个真情实感,也很容易以假乱真。那么女作者在厌女方面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
我可以理解只是为了一时的爽快而对创作其中存在的弊病粗略带过,毕竟生活难熬。但还是坚持认为创作本身的社会责任就是不可以逃避的,所谓的严格区分现实和想象本身只能说是自欺欺人,因为两者必定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塑造,思想和行为必定在互相影响。不然自古以来也不会严控愚民,鲁迅当初也不会弃医从文了。
网络小说圈写手至少一半的连自己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三观却已经开始广泛散播其三观,这种现象存在本身就很奇怪,并不是不需要反思的。她们散播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网文发表的确是简单方便快捷,可以使更多读者看到,可传播性增强,让作者更容易年少成名,降低了创作门槛和成本,但没有分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反复输出和普及厌女内容,甚至让厌女文化受众呈现低龄化趋势。
说句不好听的,网络文学中,绝大多数作者对于男性角色的描述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永远充满刻板印象平面无趣,即使是女主也不过是衬托男主的工具人,如果不幸是配角,那更属工具人中的工具人。
作者的想象力已经匮乏到连想象都不愿意去想象女性的真实模样,或者说干脆把女性灵魂的美好嫁接给了男性角色,这些年几乎很少有爱女创作。
我就简单分析一下目前的大热题材,几乎各个都是性缘相关,而往往这些性缘还又根本脱不了男,光这么算下来,那是几乎人人爱男,甚至有些还想变成男,女性角色作为一个「人」的出头之日怕是看不到,恰好反映了女性生活现状。
也别提什么影视剧好一点,至少还有些大女主戏可以看看的,拜托,就这几年的大女主戏完了火的都是男人,女人都是抬轿好不好。当然了,也有区别的,区别在女主名气越高轿子抬得越好,拿女人做肉盾给男人铺天梯呢。
↑当然以上发言,我没有不骂自己的意思。我以前也没躲过就是。
——
@女独:微博热搜#重庆人差点把妹子一起送了#明白什么是畜牲窝了吧!吃女人不眨眼的还送上热搜,很好笑吗?
还没打仗呢救个火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把女人性化物化当战利品了
—@作者:物化女人的做法罢了,把女人当成“奖品”的一环,男权一直是这样做的。
@关键还有女人屁颠屁颠地参与其中


文艺创作中必然有作者的意识形态输出
http://example.com/2025/04/02/culture-60/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