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商业化与产业女权化
1.女权商业化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女权商业化。
其实之前女权区的讨论涉及到女权商业化的内容,都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也就是很多人没有察觉到的一个前提,我们之前在讨论女权商业化的行为时其实针对对象非常明晰且精准,并不是女权加钱就会被认为是女权商业化。
之前针对的对象,也就是和如今的互联网营销现状息息相关,要么是利用女权名义打造个人品牌溢价带货割韭菜,要么是将集体智慧成果不由分说就占为己有为牟私利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借由公共资源为自己牟利、挪用女性群体利益填充自己的钱包,毁损女性群体利益,鼓吹消费主义,以女权为名欺骗其余女性支付溢价,而影响其余女性个体生存,这种行为当然应该批判,关于此的相关论述详见之前我关于消费主义的合集,不再赘述。
文化是集体精神财富,而文化商人的利润并不是。
2.产业女权化
女权的确不能商业化,女权商业化给女性群体带来的损失数不胜数。但各产业(包括商业在内)女权化势在必行,我指的并不是以女权为噱头收割信仰税的类型,而是指各产业消费者市场和商家生产者都因为受到女权思潮的冲击而发生有利于女性群体的转变(不论是地位提高还是产品舒适度提高等等),这是女权思想渗透各个领域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商家的确是逐利的,但女权思想改变了市场观念,旧的一套已经不再适合,就必须作出更新。女权主义者承担自己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要影响到这个社会。
如果仅仅是带有女权色彩的小说出版,我觉得,那只能说是产业女权化的表现之一,网络小说本来就是一种商品。我不认为出版爱女小说是女权商业化(我个人还是没有看女厌,怎么定义它我就不提了,有人说女本位有人说女权主义有人说爱女,都是她们的主张不必强求一致),因为我觉得出版爱女小说实际上是各产业受女权思潮影响而产生的女权化倾向在文创领域的体现。文艺领域容易引起争论是因为很明显的意识形态输出可以让人察觉到,这是这个行业本身就凸显的特征。
但网络文学出现爱女小说就如同其她行业开始重视女性需求、真正把女性当作受众,比如研究和开发能够根治女性痛经的医药手段,又比如为女性制作更轻便舒适也物美价廉的产品,出现全女公寓等等,这些通通都是产业女权化的表现。
以服饰行业为例,假设受反对服美役观念影响,整个行业开始从繁琐、难穿、版型难看、高粉红税的裙装向便捷、有口袋、物美价廉的衣裤类型转变,这就是女权思想在社会层面的逐步落实过程。
爱女小说同样如此,写作本身就是作者对于自己认知的一种意识形态输出,她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就会如何在笔下呈现。作者如果受到女权思潮影响,或多或少都会在故事内容中体现出来,爱女文其实就是女权思想发展过程中在文艺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女文的出现和女权思想发展,两者的确有联系。不过度捧高,但也不必否认两者的确息息相关。
作者要是真写出带有女权色彩的小说,哪怕你不去宣传这是女权相关,也会被读者解读为女权相关,这即使不作为卖点去营销,也会让人感受到女权思想的,根本不需要去割席,也割不掉。这是我之前说过的,女权思想对于社会各层次的渗透本身。
女权为什么和这些产业的变化无法分割,原因就在于这张席子是女权织的,女权理论和这些产业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你不可能把作为产品的根基切掉和推翻掉的,女权思潮对于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法彻底分割开来的,不是你说对方没有受女权思想影响就行了的。以爱女小说举例,女权思想就是基底,独特的创造性表达是产品。没有思想作为引领是不会有后续的表达的,这也是我说过的,女身哲学、女权理论为什么高于具体行业高于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就是因为她是最根本的存在。
当然可以认为爱女网文也只是女性的一种文娱消遣,但我不认为这些存在和其余虐女文的存在毫无差别。拿网络小说举例,市场本来就是要卖故事,卖虐女故事和卖爱女故事肯定后者更好,也更利于女性群体。再往深一点说,爱女文作为文娱消遣目前存在的价值,在于确实有部分女性有这种精神需求,有这种受众(想看到女性友好型文创,而文创对于人的塑造作用又区别于其她产业),当然如果认为这种精神需求本不应该存在,也可以另行讨论。
文创领域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大家感知比较灵敏,我确实支持知识共产,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下,信息确实都是价格高昂的,不可能要求所有参与女性本来应该也可以收费的项目因为爱女而全都不收费,然后对于女性的独创性表达(写网络小说这种)能够收到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改变基本盘现状。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写爱女文没有市场,那只会有更多人捏着鼻子写虐女文。当然了,如果本身没这个精神需求自然不必为此付费,非要付费也就是我说过的以为在给标签充值跟风购买时尚单品,是我批判的行为(但这种人确实不少)。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商家因为嗅到商机挂羊头卖狗肉把女权当成标签收割信仰的,但我们要因为这些不良商家而否定女权思想对各行业的真实影响吗?或者说支持劣币驱逐良币,直接放弃产业女权化?
你没法放弃,也没法做出切割。
不妨这么理解,刨除那些拿女权当噱头吸引受众、蹭女权热度企图收割信仰的部分,产业女权化目前来看是一件好事,这并不等同于女性通过更高额的付费提高话语权,而是在必要付费的前提下女性生活体验的提升,背后代表着女性地位的提高。
我理解对于拿女权当噱头收割信仰行为的警惕,但反对各产业中体现出来的女权思想反而容易造成误解,好像女权要和整个社会各产业都分离出来一样,这样描述让女权理论和思想显得很真空。我认同女权是严肃的立场斗争,但是在这个男权社会依旧存在的过渡时期,女权思想对于各产业的影响也是她的引领地位必然带来的结果,这也是不可磨灭的特征之一。
3.产业女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首先,要明白女权商业化的潮流现在光靠一小部分激女是完全抵挡不住的,因为激女不是受众,你还能拦得住泛女权区和基本盘给那些商人上供吗?你连她们购买美妆产品都管不住。至于产业女权化,是好事,针对产业女权化程度的问题可以有挑选和筛查,但没必要直接阻拦。
然后,必须区分卖标签和卖内容。
卖标签和卖内容是不一样的,卖标签指表面以女权为噱头实则出卖与女权毫不相关的产品,卖内容是原本的行业受女权思潮影响对于产品内容进行了利于女性群体的更新。前者明显对女权以及女性群体有损,后者则是一种好的转变。
比如,借着女权标签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为女性好实际上割女性韭菜要她们付出溢价费用?挺多的,比如很多抄袭的女权男,也比如泛女权区那些大的营销号。有没有女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为信仰充值,只是因为看到女权二字就不假思索为此付费?也肯定有,这两者我都要批判。
但本来就是卖内容,只是内容里因为受到女权思潮影响和往常相比有了变化,这其实是女权思想对各行业领域的实际影响。
还是那个服装类产业的假设,在服饰行业转变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出现打着反对服美役口号实际上做着高溢价买卖,比如一件成本二十元的衣服打上女权二字价格翻了十倍的骗子?肯定有。为女权化程度不够的服饰买单就是在购买标签信仰税,对于这类买卖标签的行为,必须进行批判。那些别有用心之人都应该被淘汰掉。
但服饰出现女权化倾向是商家和消费者都在受到女权思潮冲击出现的一种场景,比如以繁琐难穿走向舒适便捷这种方向,不仅价格下降还提升材质质量,这种变化怎么能不算女权的影响呢?至于这个程度有没有达到女权主义者的要求,见仁见智,但是这两者并不是同一回事的。
同理,以网络小说举例,网络小说不标榜女权主义不代表没有女权思想,同时,标榜女权主义的小说有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也有。有没有因为女权这个标签所以在收割信仰的?也有。但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影不影响本质是在卖内容?或者说某些小说究竟是在卖标签还是卖内容?我认为卖标签和卖内容是两回事,这应该区分开。卖标签行为,那本来就是应该批判的。
但我不因为个别人卖标签的行为(目前肯定无法杜绝)否定整体产业卖内容的本质。女权也不需要专门出来割席,我认为还没兴师动众到这种程度,好像用牛刀在杀鸡。
然后就是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个商业过程中有没有可能有妥协退让?有没有可能被主流筛选和整改?也有可能。就比如所谓爱女小说不排除出版过程中存在向主流妥协的问题,但女权思想落实在各领域的过程中是必然会有这种场景的,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拦,而这中间的度每个人都在自行拿捏,所以会引起争论。
女人不要为女权标签买单,要为内容本身买单(借着女权割韭菜的男人还少吗?以后怕是会更多,为标签买单的难免买到女权男那里去)。
至于为什么不要为标签买单,就是之前女权商业化讨论过的了,写过不少:不要为信仰充值、不要深陷消费陷阱等等。泛女权区上过多少当了,大家都知道,不过每次被割的也不是激女就是了,这也挺无奈的。
这类打着女权的幌子为了盈利的自媒体大多都是二手情报贩子,吃着流量的饭。
要知道,这些自媒体定位从来就不是女权主义或者女性思想传播,也没想承担这个责任,她们仅仅就是,想赚钱。而她们却是很多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一部分,所以针对社会大众(女人)的需求进行满足,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前五年可以讲女利,现在可以给你讲“女权”。
说到底,还是热度问题,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看透这一点就会觉得,唉,挺无聊的。
也就是营销号借了女权的东风在收割。
争论很多,但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女性群体真正应该警惕的是拿女权当噱头割韭菜让女人为信仰付费的。
——
题外话:
文创领域确实很特别,太容易影响人的认知了,所以话语权很重要。纸质书籍出版本身存在两层性质:1.出版行为的商业化;2.思想文化的实质载体。
至于爱女文在传播女权思想这方面,的确不必过分抬高,但也不用彻底否定。不用对于某一行业指望太多,也不用指望个别人个别作品对于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只能说目前聊胜于无,有比没有好,能和女权思潮联动就已经是优势,应当期待整体行业和女性群体的变化。
至于造神捧神偶像化现象,的确也有,我看多了甚至觉得是这里大多数人的习惯了,被威权制造出来的奴隶习惯性跪拜,在高压环境下慕强,什么都能偶像化。想把她们当成理性人,但往往很多也并不理智。的确不是杞人忧天。
延伸可以自问,其实我之前也提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女权主义相关思想家出书那算女权商业化吗?我目前暂时没有得到一个自己百分百信服的答案,还在思考。
——
@作者:这篇文主要是:卖标签和卖内容;以女权为噱头的商业化以及产业受女权思潮影响的转变;结合之前提过的那些女权商业化的问题。分清楚这些,其实就不会不自洽了。
(☀传送门:女权“商业化”对于观点输出的负面影响
@姐妹来了。妳的原创我非常非常喜欢,加油哦,爱妳么么哒
//
@女权主义思想家(生理/心理性别女)能出书已非常不易,比起去分辨商业化还是产业化,出书这件事已经是对南泉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击,肯定会支持。
—@作者:其实是因为我发现这种出版和女权商业化的现象也有点类似,有思想家出版的书籍越来越温和,以上野为例,原本以为她一本一本出书能够越来越击中痛点,但这几年的新书都不如厌女深刻和激进,可以说针对的受众不同,但我认为这样反而是个人在倒退了。不知和资本侵蚀有无关联。
@她个人的激进程度倒退,反映出日本的女权运动在倒退。至少她还能出书(虽然是经过审查的)。草率推论下,和资本侵蚀有关联。
—@作者:嗯,所以我才一直没有一个自己可以完全信服的答案。好坏都有,利弊也都存在,甚至在不同时期两者谁占上风也说不定。打着女权口号卖温和男权的也不少,社会现实的确很复杂,无法一概而论,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本能会支持什么。
//
@作者:再多说一句,其实我个人认为由女厌延伸出女权商业化这个议题并且对作者进行攻击并不太公平,就目前公开已知的信息来看,我不认为作者是为了营销女权卖标签的目的才写文的,且我尚未明确看到她有以女权主义作为卖点营销,且她之前网上发文都是免费可看的,也愿意承认封面可能存在的服美役问题,我反倒认为她是非常真诚的、也愿意践行理念的女性创作者。
比起说作者营销女权,不如说是苦虐女创作久矣的读者因为看到了女本位创作而产生的极大期待导致偶像化,比起作者说自己营销女权倒是读者这样的行为更多。虽然不太理智,但这种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邮箱:E学教材指引 (douban.com))
//
@女独:女人给不给女权买单看个人,但是一定别为男权买单!两国开战,都会制裁禁售对方产品经济,女人对吊畜也应该如此!
我个人会优先支持女人做的产品,女人的生意,哪怕是性价比没那么高,个人选择,大家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