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选择」与「群体性舆论导向」
有时候总是想得非常好,「不要指责个体选择」和「群体性舆论导向」并不冲突。但在这个过程中总是难免有人因为个人经历和能力没办法掌握好这个尺度,这是十分常见的,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关于这点我已经讨论过了,当然现在要加上的感触是这种行径得分人,往往因为发生在女性身上就不能得到社会的包容,而男性则相反。
我这次发现在这个话题中更失控的其实是,和大众舆论引导做了相反选择的人,她们很难不觉得自己正在被含沙射影地内涵。比如我说我不婚,而且不婚很好,有人就会跑来说已婚的人会因这句话受到冒犯;比如有姐妹根据生理需要在各处放置卫生巾互助盒,又有别的人跑来说这是不尊重男跨女,是经血姐妹会;比如说我鼓励女性不要主动选择成为家庭主妇,还是会有人跑来说这是在通过舆论干涉她人自由,让女性丧失选择空间。
只要说这种花好看,另一种花的拥趸就跑来指责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另一种花不好看,也许当事人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又也许不是,但总归是碍于礼貌没有说出口,也以沉默不言表示对他人不同审美的尊重,但就是有人非要撕开这层相安无事的幕布大吵一场,那么回到最初引起争议的问题,我既然有喜欢这种花的自由,难道就没有讨厌另一种花的自由吗?
那么,即使我确认我控制了自己说话的尺度,尽全力不让你受到伤害,也没法控制你的感受,这就是死局。但归根到底这上面关于女性的所有争论,你明明都知道你生气的背后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但还是选择了迁怒指明真相的人。
希望大家都别装外宾也不要虚空立靶,诚实一点。将个体和结构彻底分离来看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结构本身是由个体组成的,有些个体甚至会令结构愈加恶化,即使她人是对结构进行批判,也很难不让顺从结构作恶的个体觉得自己受到了讽刺和攻击。这无法避免。我很坦然,那么遮遮掩掩的是谁就心里清楚了。
我很好奇,你连女权的鼓励都没法接受,是怎么心甘情愿接受男权的逼迫的啊?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为什么现在还在替它摇旗呐喊啊。
即使再求同存异也不能再退了,从「鼓励」的位置再往后退,就没有自己的观点了,声音只会再一次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