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无需表演,更不用自诩施恩
我最近在自省,为什么我会不太喜欢一些人高高在上仿佛施舍般的姿态,就是因为这种所谓“善良”太傲慢了。她们只是在表演善良,她们只是需要一个戏台供他们展现,假装自己思想进步,其实只是想显摆,把这种表演当成她们实现“自我”的跳板,也是日后对外炫耀的勋章和资本,甚至进入人生简历中成为功绩。而其中基本没有一个能够认识到帮助弱势群体的重点并不在于她们的行为,而在于弱势群体的境况。
就好像我之前说过的,有一些人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搞女权只是为了别的女人说话,把自己当成好心的救世主活菩萨,看到其她人的任何改变都可以揽功到自己怀里,但是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又骂女人狼心狗肺白眼狼,这种行径和某些“女权男”装自己深明大义说“我是替你们女人发声、我已经完成了今天的份额”没有任何区别。
总是动不动说什么这把人从女权的路上推走这种逻辑本来就不应该成立,而团结也并非毫无底线,假设女权这条路是一个人自己选择的,那么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坚持下去也是自己的决定,根本不涉及其她人的问题。本身囿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成长背景等等的不同,在很多议题上都难免会有一时的分歧。如果是同路,总会重逢,而在分岔口走散也不奇怪,去当男权打手也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其她女权主义者推的。
你为别人曾经做过什么重要吗?说重要是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被你帮助的人可以把它当作很重要,但你自己不能把它当成很重要,不然就是在挟恩求报。将帮助者和受助者当成施恩者和受恩者,这一切都变味了。因为妙国的恩情论调其实并不是情而是债,而且是高利贷。因为这意味着权势者可以用最小代价,剥夺并获得另一个人的终身依附。由此而来的就是以恩情裹挟人的自由价值判断,甚至在反抗“恩赐”时会受到舆论的威胁和反扑。
我认为自诩施恩很无理,人需要自省的是一瞬间的共情与伸手算不上什么,死抓不放未免也太自作多情。人人平等的社会是真正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有互助和友善,有理解和对话,不存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所以没有“恩”,也不会有恩这种论调。
女性的呼救声这些年依旧此起彼伏。虽然那些痛苦的呻吟一直被压制被污蔑已经足够残忍,更令我感到后怕的是,我不得不承认,在苦难中能够大声呼痛的不过是极小一部分有能又“幸运”的人,因为更多的是连一声痛都叫不出,或者说叫出来了也无人听到的那些存在。一言未发就已被沉入水底,死了都没有人会知道。
我后来又隐隐察觉到很多人对于她们眼中的“受害者”表达的或许并不是善意,而更多的是在炫耀一种因其所处特权而享有的优越感,散发出的纯粹是盛气凌人的洋洋得意。而她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凌驾于他人,可能是因为智识、也可能因为金钱,又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身份,五花八门。反正虚荣心招摇过市,也不讲道理。
原来社达氛围这么浓重,真的对人没有好处。也是,我也不是第一次发现了,的确是每个人都在羡慕虚假的强、看不起被打压的弱。人类本身是有价值吗?可以用价值来衡量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她们不够努力吗?凭什么穷人的努力就不值一提,富人的努力就千金难换?这都是可以思考的问题。
弱者没有话语权也是强者附加的逻辑,何为弱何为强,更多的是社会塑造出来的局面,是虚假的。而最早发生这一切大概都是因为父权的贪婪和掠夺。
人不是数字这点为什么要一再重复。
我在自省,我有没有曾经这样对待过我并不想如此对待的人,我有没有过在某一瞬间也展示过我的傲慢,我的眼泪究竟是真心实意比较多还是虚情假意更多。
如果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感谢,对方若没有感谢便心寒,那大可不必去帮助了。帮助他人应是一种知行合一、稳定自身的行为——顺应自己认知里的良善。可以说帮助他人其实是一种互利。以及,虽施助者不求感谢,但被助者需回以感谢,这个观念并不矛盾。
——
@唯我爵位列三台:是的,这次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也再一次告诉自己,我不会报这种按头的恩,也不会按头让别人感恩。付出是为了自己,奉献也是,所以问心无愧即可,不能把别人的回馈也当成自己应得的,把对方当做满足自己道德高尚的工具。
@MaeI_Joy:把人当人,这是我一直在自省的。避免沉浸到虚幻的宏大叙事里面。讨论群体、系统、结构这些宏大的概念时,不能忽视宏大又抽象的概念里活生生的个体,ta们也是人。
@elephant志愿者:啊,想到了之前思考过的“虚假的善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了解她人的处境和感受,只是自以为是地想展现自己的“善良”,以满足内心的欲望。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上的,你没有把她当成是和你一样的人,所以你的善良显得很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