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与赎——女人无罪

我经常在遇到的女性、甚至曾经的自己身上看到强烈的负罪感和赎罪感。就是那种认定自己有罪而需要赎罪的愧疚不安,负罪是精神折磨,赎罪是惨痛代价。但是这种负罪感反而在作恶多端的既得利益者身上极为罕见,男人几乎各个都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通过压迫女人而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遇到过一些女孩对我说很难下定决心做某件事,也很难去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拒绝后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而这些统统是因为从小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个人边界的恶果,才导致女性的个人空间被外来者侵犯的同时,她们竟然深感愧疚。不觉得后怕吗?一个人竟然会因为拒绝另一个人的不合理请求而感到愧疚不安。
所以很奇怪,这里的女儿总是从一出生就被灌输强烈的负罪感,对母父、对师长、对社会,甚至对千千万万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明明才小小的个子就已经身负重担、历经沧桑,行走起来像是伛偻的耄耋老人,好像她的诞生不仅不被期待,而是剥夺了其她人的人生一样。回想起来,总是会诧异世事怎么会如此。
可是再联想起生她之人秉承“她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养育之人不断宣扬“养她是天大的恩赐,惩戒她是生来的权力”,她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告诉她“她能够活着就是一种福气”,她一生的经历被断定为“吃苦吃亏是人生必需更是天经地义”。
女儿们的一生就是在如此无孔不入如影随形的负罪文化下苟活,仿佛她自出生以来就欠了这个世界一般,而这种债、这种“恩”仅仅以自己的一生作为代价赎罪还债竟然是不够的,还得面临对方坚持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她们苦难的开端」这个事实。来到这里、活在这里不仅要反复历经磋磨忍受苦难,还必须每天都心怀感激临表涕淋,让一颗心放在火架上来回灼烧,那么随之而来的负罪感好像又不值得诧异。
这个社会总是通过负罪感和愧疚感来操纵人心。原来女儿们从小经历的感情“联结”和“支持”统统建立在负罪和施恩的前提下,这种“感情”是畸形且病态,甚至非常虚伪的,在这种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很难做自己,也很难拒绝所谓“施恩方”的强迫或者软强迫的要求,也就造就了她们后来无数次的赎罪。就好像一块藏有剧毒的面包,在最开始为了苟活吃了一口,往后就中了毒上了瘾,即使明知不可为还是必须一次次地饮鸩止渴,直到下定决心彻底戒掉。
就好像我之前说过,妙国的恩情论调其实并不是情而是债,而且是高利贷。因为这意味着权势者可以用最小代价,剥夺并获得另一个人的终身依附,永久维持着不平等的权力结构。由此而来的就是以恩情裹挟人的价值判断,以报恩掣肘人的自由选择,甚至在反抗“恩赐”时会受到舆论的威胁和反扑。
究竟要给女人多少负罪感才足够呢?这个社会总是充斥着罪与罚与赎。往往是先灌输你有原罪的观念,然后告诉你因为你有罪所以应该受到惩罚,如果你不想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那你就要赎罪。可是最开始明明就没有原罪。
虽然一直强调与自己达成和解,也希望是用自我的能量消解生活中的苦难,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若外在的正面反馈不断告诉你「你没有错」「不是你的问题」确实能够给人以宽慰,毕竟我们是从小在「生而原罪」「将万物归责于个人,苦难皆是因为你不好」的规训下长大的。
在这里,就是无罪无过的人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罪过,细微地、长久地、一再地经历着折磨。
可是并没有人提前问过她,究竟愿不愿意来到这里。
我想对那些身在愧疚中的女孩说,你的诞生是被自然期待的,所以你既不欠某个具体的人,也不欠这个世界。你无罪无过,自然也不需要低头赎罪。
当然,接纳自己,达成和解,学会和自己共处,这不轻松,或许是我们一生都要面临的命题。
——
@拒绝任何让自己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的牠们!!
抱抱所有因此而受过精神折磨的女性😘😘😘
@原罪这东西,之前我在看蝻作家写的书,心里就在想:这是在瞎扯什么,骟你个贱弔的什么原罪@#$%&……回想起来以前的一个女性朋友就被蝻写的各种书荼毒太深了,生活中也被蝻的伤害,心理也出了很大问题,完完全全就是把父权那套体系认同内化了。太悲哀了。后来也和她断关系了,觉醒之后我和她的立场已经很不一样了。
@有个天残吸牠姐姐的血,我那个生物爹说吸别人血是人家有本事,真是贱死了,牠姐姐有个大女儿还在追二胎呢。


罪与罚与赎——女人无罪
http://example.com/2025/04/01/women-26/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