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厕并不仅仅是女厕
女厕并不仅仅是女厕——背后是女性空间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议题
关于女厕要不要放男宝妈带男宝进来、要不要放男跨女进来为什么这几年会成为反复讨论的议题,其实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尚未彻底形成群体内共识,上升为群体意志,所以存在讨论空间,可以被人拉扯;二是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与男权处于垄断地位的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强烈对抗,控制与自主必然要发生争论,复权是一个过程。
而为什么会专门就着女厕所、女澡堂、女盥洗室进行讨论,是因为这些地点的特殊性。
这些地点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公共空间,男权社会的共识是男性可以踏足一切社会公共空间无误,而这些地点属于女性私密空间,按照规则来说,男是禁止入内的。(当然,由此延伸出来的男人偷窥偷拍行为是之前讨论过的,包括男扮女进厕所偷拍的事也屡见不鲜。)
但是,对于女性个体来说,这些地方区别于个人空间,又是女性群体内的公共空间,所以又给了这群男宝妈和男跨女借题发挥的空间。
“既然是女性群体空间,我是女人,那我带儿子进来没关系吧?”
“既然是女性群体空间,我觉得我是女人,那我进这里不是天经地义?”
包括每次讨论男跨女的事后,都会有一堆人跑来说什么“女权主义者一提就是女厕”是在拒绝讨论,这种论调最近几年还挺流行的。这群人理解不了的是女厕不仅仅是女厕,而是体现的纯女性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概念,对于女性群体的确就是不可回避的议题,那么我分几个方面讨论一下:
一、对纯女性空间和分到手的社会资源的守护
这背后不仅是纯女性空间的守护,更是分配到女性手中的社会资源。连这点都守不住,那么很难想象女性复权究竟有多难。
比如之前我有一条给高考女生的建议贴,评论里都是女女互助,已经度过高中生活的媎媎们来给妹妹们提供报专业和求职的建议,我的前提就是:女性专属。
后来有个女生来替自己那考不上三本的弟弟来问,被我发现后我直接开始指责,对方倒是道歉了,但有一堆人说我小题大做,公共平台怎么这么小气,人家只是看看也要生气,我又没什么损失。
别说只是替男的问一下大家也没什么损失,我之前就说过,信息时代下,有效的优质信息能够带来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它看上去所谓的经济价值,而且因为信息和注意力的重要,现在有效信息的获取难度(搜集、检索、甄别)也在增加,市场中有多少人利用信息壁垒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是不知道。你去外面随便做个咨询都要付费呢,女性在这里无私互助,主动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感受,真诚地想要帮助更多女性,结果男的看到有利可图跑女性空间想来薅羊毛?不论是牠们自己来还是牠们身边的女人替牠们来我都会拒绝。因为这属于平日里社会对男的资源倾斜还不够,还要来女性互助这里分一杯羹,贪心不足蛇吞象。这种行为我骂一万遍都不够。
而男宝妈带着你的男宝继续以蝗虫过境的模式侵占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生存空间,也和上面的行为没有差别,本质上是从女性群体已经到手的资源中又剥去一些送给男人,属于慷她人之慨,所以被批判很正常。
这群男宝妈不论是对着女性群体哭惨说自己被男权压迫有多艰辛多痛苦,都没资格要求女性随意开放社群大门,大开女性空间,让渡自己的权力。
包括这群人所谓义正言辞的无性别单人厕所普及和推广或者母婴空间的普及,完全是在指望着她们的大爹给她们天降恩赐,自己不去倒推威权改变反而在做梦要求别人退让,虚空画着大饼却指望从女性这边扯点饼去吃,这中间涉及核心——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又避而不谈了。
女厕作为纯女性空间被侵犯,女权主义者就是要提出来,自由人在否定女性空间议题时或许还记得自己这批人当年曾经吹捧过女权主义者占领男厕的线下活动,并且认为这种行为艺术作为女权发展标志性里程碑的言论吗?男宝妈和男跨女为了女人倒是去占领男厕呀,怎么就盯着女厕这一亩三分地呢,究竟是我们女人喜欢盯着女厕,还是有些人喜欢盯着女厕?
女性在男权社会被分配到的资源已经是非常少的,所以才会匮乏和贫困,守卫住自己仅有的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不能任其缩减,是女性群体和个体都必须深刻认识到的问题。
不能说男人打到你眼前抢你东西了,你还在那里无动于衷装大方,要知道你不可能在真空中不需要任何资源活下去。你越发忍让,对方就越得寸进尺,你失去的越多,复权就越难,处境就越困苦。你满足男人越多,你越匮乏,牠们越有力气来支配你,你损失的越多男人得到的越多,中间的剪刀差是越来越大的。
所以对于这些,锱铢必较也不为过,原则就是一点都不能退,不能让。
二、男宝妈借助女性身份帮男压迫女性获得正当合理性
就我上面说过的,都二十一世纪了,一个男童不应该进女厕所、不该侵占女性私密空间的基本原则都不能达成共识,居然还能在公共空间以不小的声量每次都要来来回回吵个十天半个月,所有人都应该感到耻辱吧。
我是觉得别用妈妈带男孩进女厕所这件事来说了,就问男童能不能进女厕所就行了,把男宝妈从题干里一拿,哎嘿,一切好明了哦。
说明不是没有共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适用的任何规则最好都是通过群体成员提前约定认可达成共识的,群体成员对于门槛要求有明确认知,就不会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而纯女性空间的共识就是——男性不得入内。
男宝妈借着女性身份来搅浑水,把一个简单的道理混淆成复杂的处境,拿个人的痛苦来挤压女性公共资源,就是我之前说过无数次的,眼中没有议题只有自己,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男人挤压、缩减本群体内的生存空间。
婚女如果觉得育儿空间不足就要求扩张,婚女要求扩建母婴厕所的主张我不反对(即使会花着我作为纳税人的钱),同时绝对不支持男宝妈带着男宝挤占女性私密空间的行为。
至于育儿责任的分配,婚女自己非要选择一对一女男合作,不需要我们来帮忙划分吧,你觉得惨就赶紧离婚,别想我们帮你调教老公。
至于婚女要不要找威权哭惨说育儿难扩建母婴空间也是婚女自己的事,婚女觉得自己被针对那也是你们的问题,我就不越俎代庖了,说白了,你不来女人这搅浑水,我根本不关心你要怎么带你的男宝。
三、女性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讨论完应该守护的纯女性空间,那么我们来讨论社会公共空间的问题。其实男人是非常惧怕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夺取公共空间话语权的。
每次发生性别暴力案件时,女性总会迎来铺天盖地的社会规训,各种教你如何自保的措施多半是要么让你假装身边有男人,要么让你呆在家里别出门。
但其实这背后并不是如这群人所说,是简单的女性“夜跑不安全”、“晨跑不安全”的问题,本质上是男性试图对社会公共空间进行垄断。男性结合暴力对女性进行威胁恐吓,将公共空间塑造成男性空间,导致女性进入公共空间时需要承担极大风险。其中就包括推卸社会安保责任、事后谴责受害者、帮助加害者逃脱惩罚等多方面的行为逻辑。
其实,女性贫困也是如此:长期被压制的收入和资源获取、高额的生存成本付费、被禁止进入社会公共空间获得话语权。
包括家庭主妇就更是典型——讨论过多次。
所以,女人不仅要有守护女性空间的意识,也要有公共空间的主人意识,要有权力和担责的魄力和勇气,要有作为族群引领者的风范,不要害怕和放弃这些,包括你应当获得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也是因为你值得。
再说一遍,女性不可能退出公共空间,打你的人你记住,然后打回去,或者干脆让男人根本没有来到这个世上的机会。
——
@修藏易易:不能进入公共空间就无法参与公共活动无法被看见听见无法产生影响,女性成为任牠鱼肉拿捏的隐形人,这就是残缺基因携带者全部的寄望。
四、个案正义与群体共识
这群人能够没有任何边界感肆意侵犯女性权益压缩女性空间,冒犯女性并不以为然,还要以人多势众的抱团姿态欺压女性,就是因为女性群体共识尚未彻底达成,不然在男宝妈带着男宝进来的时候,早就应该被一群团结的女性直接赶出去了。
对待男性随意侵占女性私密空间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就相当于放纵和默认侵占合理,如果男权社会无作为,那么女性自己就需要有动作。
每一个将入侵女性私密空间的男性赶出去的女性个体都是在为所有普通女性的共同权益做贡献。
除追求个案正义外,涉及相关女性空间、女性权益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同时也是在为女性扩大生存空间、改善社会环境,增加女性社会参与、提高公共议题话语权而努力。包括相关的预警和解决机制的建立都是非常必要的,防止以后再出现女性个体求助无门只能网络升堂的场景。
你觉得阻止男童进女厕的她是对的,认同她就支持她,就不要让她成为孤岛。公共场合那么多人,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了吗?
我看男的在公共场合发情求偶,旁边围观起哄支持牠们的人不少啊,没觉得情感绑架这种行为是错的,这说明社会是认可并且赞同的。
那么,怎么就不能有带男童进女厕是错误的认知呢?不要让那些站出来的女性落单,如果有这种认知,男宝妈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做这些事吗?
也就是说,女性群体追求的并非仅仅是个案正义,我们还要追求整个机制的改善,这是女性群体必须看到的发展目标。
五、对此进行的一些实际措施
这次事件,有姊妹说当事人一直自证攻击性不太够,其实自证是下位者失权的一种反应,不停地证明自己有理纯洁无辜来获得主流认可和赞同。在这个社会环境和结构里能够放弃自证的女人真挺少的。
包括一对多确实需要勇气的,之前有人私信我说看到男宝妈带男宝进厕所想上前制止,结果她们一行人好几个还有男宝奶奶,私信我的女孩还没成年怕发生武力冲突自己被打所以没敢说,但事后特别后悔和愧疚。我突然想起我之前租房子旁边邻居噪音污染我说了两句喊了物业,结果对面一家人出来,男的还带刀威胁我呢,还是在省会一个比较繁华的小区,我直接报警了,但警察也是和稀泥。
在合理范围内注意人身安全的确是需要,但自证就没必要了,我能理解那个女生,只是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就知道了自证没用。
然后就是以后如果遇到这种事,怎么去做。
我的态度是,你只要表明反对,做什么都行,做过火了我也支持。
如果自然女以非常激烈的姿态去解决问题,公共讨论的议题肯定会从“男宝妈带男进女厕”扭曲到“这个女人是个疯子”,不过我觉得通过公共事件展现女人的攻击性也不错,要是有自然女直接上去给男宝一巴掌我还会说打得好。这也让男宝妈和男宝掂量掂量能不能接受这种暴力威胁,可能哪一天就遇到了一个“疯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