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成为情绪垃圾桶

我最近在思考人是怎么一步步坏掉的呢?我发现的确情绪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人本来身边就有有一个良好运行的情感交换机制,那么这种环境是非常有益的。身边的人向你索取精神滋养所以你给予,你向身边的人索取精神滋养所以你获得,这本来应该是双向互通的良好交换行为,双方都在这种交换中满足了自己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但是实际情况是,因为身边人也不懂爱,我们很多时候的情绪价值不是被要求无偿奉献,就是被强制勒索,而对方根本吝啬于回报。所以其中难免有一些人给出的是珍宝,收到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情绪垃圾,因为被垃圾淹没,而又不具备消解负面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之前说过是需要锻炼的,而且能力也有限),然后这个人就彻底坏掉了。
谈到敏感与钝感,其实敏感是天赋(在原始母系是一种优势显征),钝感反而是一种对于既定伤害的防守(没改变被伤害的事实)。
之前看到姊妹讨论,高敏感人群若是活在母系社会能够及时感知到令自己受害的人际关系、生存环境就能及时逃离,不至于温水煮青蛙(当然现在都已经是开水了)。现在高敏感变成抑郁症易感的弱势性状是因为逃离的渠道被封锁了,人没有选择,不得不和恶性人际关系共存(之前讨论顺从与选择时也说过这些),现在反而是越敏感越应激,如果找不到出口反而死得越快,生存能力还不如低敏感度的人。
而有一种说法是在原始母系时期反而是没什么抑郁症这一说的,大家都活得开心自在舒展。——具体数据不可查,但可以感受母系出土的文艺作品风格都是积极向上的,然后就是现在对于同一地区母系父系人健康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女人在母系更健康一些(这个有数据,下次发)。
钝感对于个体来说或许有作用,但对于社会来说还是没有改变什么,不过个体如果觉得钝感这样更舒适我也支持。
人在情绪这方的感受就是接触即有影响,短期内在密闭空间内进行重复表达就会加重原先观点。譬如孩子幼小时几乎没有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外来情绪只有全盘接受,成为了情绪垃圾桶,妙国母父通恐吓威胁孩子来转嫁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自己再怎么无能也能够控制孩子。而孩子被集中负面情绪就会变得焦虑烦躁。
而且不适与敏感互相影响,不适指数高的同时,人的确相比平常会变得相当敏感。各种环境不好、逼仄、不舒服能够让敏感的人更加敏感,还有就是个人情绪、身体状况的下降也会影响敏感度。情绪何止影响体温更影响身体状态。
还是得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能够成为情绪垃圾桶,机器人都不行。
——
@就,抑郁的人多不是没有原因的¯_(ツ)_/¯
—@作者: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
@小时候有什么反对意见我基本都是憋在肚子里的,也包括负面情绪。因为从小我就被我的生理父亲灌输,“父母和子女是上下级的关系。父母就是你的上司,父母的话要绝对服从。”这个观念一直信奉了好多年,所以在父母眼中做了好多年“乖乖女”。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突然不听话了……以至于我现在的性格跟小时候基本是两个反面。但现在我在某种程度上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
//
@高敏感人群如果长期处于糟糕的环境当中,精神内耗比钝感人群严重得多,重建自身的速度赶不上被吞噬的速度,在力量被消耗殆尽、信念彻底崩塌的时刻,从此就埋在废墟里……
—@作者:是的,所以要尽快远离高耗环境。敏感其实本来是种趋利避害的天赋。
//
@我就是为你而来。找媎妹私信爬了提子看到的blog。
(❀邮箱:推荐媎妹们像spinster里很多国外媎妹那样借平台搭建自己的个人网站,如谷歌blog等等,擅用搜索引擎
@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很容易被坏情绪缠身。还好我遇到了各位媎妹们,让我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的所在,谢谢你们。
//
@我太理解了 以前一直纠结到底是后天环境还是天生基因导致的敏感,但想来想去也没有用的,父母只会指责你为什么这么敏感、脑子有病,但往往这种敏感就是因他们而造成的,比如缺乏沟通、暴力沟通。
有的父母以放养为骄傲,夸自己自由教育,其实就是缺乏教育能力、不知道如何培养、无法处理成长问题的表现。他们认为放养的孩子不应该敏感,然而养育方式和性格没有必然关系,更重要的是母父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是否给了孩子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接触多的孩子可能阳光也可能被控制,就看父母是怎么个接触法
—@作者:所以要自己慢慢从绑架中走出来。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真是有蠹
@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有时是很缓慢的,目前我还没有想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停止成为情绪垃圾桶
http://example.com/2025/04/01/trashbin/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