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传统父权儒学意识形态复辟回潮
近年的传统父权儒学意识形态复辟回潮—— 以实则《仁宗传》的《清平乐》为例
原小说我没有看过,也没有兴趣去看,更不推荐,但以简介来看能知道是一个封建礼教绞合父权皇权害死女人的故事,据原作读者所说更强调时代的悲剧、孤城的荒凉感,我无法考究,就当是如此。
原作很明显的局限性在性缘关系的狭隘和上位者幻想的隐患,也就是我之前问过的包办婚和自由婚的区别,也是我之前讨论过的为什么现在的文艺作品大多缺少平民视角(之前几篇文写过,有兴趣可以回看)。
但电视剧就更为典型,放弃了以女儿(公主)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转而以加害者的角度叙述整个故事,于是女儿视角的《孤城闭》成为了“父”视角的《清平乐》。
本来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我是一眼都不会看的,在这里提也不是希望大家浪费时间去看(不要去看,有这个闲工夫不如做点别的),我了解只是电视剧播出期间刚好赶上大家都被封在家里,无事可做的我母父每天都在追这个剧,我偶尔从客厅经过总能看到一些电视剧的情节和场景,让我反胃。
但凡有一个看了《清平乐》能替封建父权代言人找借口说这不是对女儿的残害,他也有苦衷的。那就是这部剧传播封建父权的最铁证如山的证据。
抛开电视剧改编后根本不存在的反封建意识,尬炒皇室父爱的确只能让人觉得恶心。什么叫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大概就是这个剧本的样子。
原作本来是一个女儿的悲剧,以她的人生为界观察,重点是她的快乐与苦痛,按照这种叙事方式,那些作恶的人还能好好地躲在时代洪流背后装作无辜,似是被迫作恶清白可怜,剧方主创却偏偏无法接受以女性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因为女儿是小人物,皇帝才是大人物,于是主线成支线,支线成主线。这下倒好了,将女儿害成如此境地的人要在新构的主线讲述自己的动机,被动化主动,一个个只得现了原形。
女儿与宠妃发生争执,爹二话不说先骂女儿;女儿长大春心萌动,最开始喜欢的人,爹看不上,左思右想都得给女儿把这个线断了,拆散女儿和她喜欢的人;断了初恋,为了提升自己母家的地位,把女儿下嫁给无才无德无貌无能年龄差又大的亲戚;虽有为护皇权怕驸马夺权所以都是闲职,但实际上女儿嫁出去在夫家受气(电视剧情节还有纳妾、被打骂、下药圆房等激烈场景),女儿闹得死去活来好不容易和离了,但爹死前又给女儿塞回去了,最后女儿被虐待早死不得善终,据史料记载死了几天没人管,身上生疮死后长虫。
实际上如果以公主(女儿)视角来叙述这一生,可能除了她爹的恶,还能有初恋的懦弱、夫家的可恨,朝堂文官的口诛笔伐,还能有根本不合理的婚嫁制度,压死人的封建礼教和父权夫权。但剧情偏偏延续男性叙事,以男人为中心以“父”的角度切入,就会发现原来这爹作了这么多恶,男人作了这么多恶。
如果能够坦诚批判父权的恶倒也不落下乘,但偏偏剧本还要将父的恶包装成“爱”逼女儿吃下去,罪加一等。
吊诡的是,这些年的剧本再怎么拗父爱如山,都显得生硬扭曲,反倒是字里行间不小心流露出来的爹味,真实得令人后怕。那些光是瞥了几眼就浑身鸡皮疙瘩生理性反胃,一旦自我代入立马能犯创伤后应激障碍。
将父对女儿的精神控制称为爱,将父包办女儿的婚姻叫做为之计深远,将父对女儿的打压粉饰成为她着想。女儿任性,那是小、不懂事;父要逾矩,那是真情流露。
就是现在去搜相关剧情解析,也在那里大谈特谈所谓父对女儿的“千宠万宠”,然而宠就真的是当宠物而已。
偏偏这种包裹着的恶意很难让人察觉,如果光是暴力强迫就好了,暴力是恐怖的,会让人感到害怕但更多的是恨,因为知道那是错的,那是危险的,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反抗的抵制的。
但真正杀人的却是暴力下的柔情,放在这个故事里,女儿是应该恨父的恶,但却像个傀儡称自己理解他,只是因为——他好像对自己很好。
分明是父做了令自己反感的决定,却依旧舍不得他因为自己左右为难、冒天下之大不韪,局中之女儿一边被封建礼教诛心,一边因父权威权伤身,怎能全身而退,被爱着的人递了刀,最后难免落到一个形销骨立的下场。
故事里的女儿被所谓的“父爱”迷了眼,把人生寄托在父的身上,靠父给的一点甜头活着,觉得那是宠爱,而站在局外的女人看得很清楚,那些所谓的“父爱”有什么用,到最后还是悲惨结局,甚至因为这“父爱”连恨都没法痛快一点。
说到底,就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健康良好的爱,自然也不会描述它,更别提父爱这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怎么写怎么别扭。毕竟再怎么“爱”,还是让女儿成为了父权社会下的牺牲品不是吗?这“爱”是改变了父控制女儿的本质还是改变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主创究竟在跟什么共情,一个千年以后自诩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在和压迫人性的皇权父权共情,在和似恶虎伥鬼一般的封建思想互相理解。要求女儿必须接受被压迫现实的时候说时代背景不得不受苦,女儿反抗的时候又强调人人平等不得以权柄压人,到底用古代评判标准还是现代评判标准能不能有个定论?
剧本倒是挺有野心的,只可惜能力跟不上设定。想塑造大男主想塑造好爹想塑造圣父,结果成了彻头彻尾的父权代言人,言必称爱其实全是掌控欲。想塑造个母仪天下知进退的女主,结果成了女德传承人,连公主想要读书都不愿同意。当然了,我没说这样不好,虽然它表现的出来的全是传统糟粕,但也是现实。以史为鉴,父权和女德可不就是戕害女性的一体两面。
正统历史几乎全都是男权视角的叙述,女性视角只有被剥夺篡改的分,所以连文艺创作也得这样。女子的真实感受可以忽略,女子的命运是那么不值一提。好不容易才找出来一个用自己的生命留下只言片语的女子,到最后也要变成傀儡,装模作样说这样不够大格局。
其实我觉得这些写得越糟糕越好,父权代言人说些刺耳的真心话总好过口蜜腹剑,最好把那些残害人性真正的阴暗面都写出来,也不要魔改其她女性人设以合理化父权的愚蠢和刚愎自用的行径。因为再怎么去为牠找借口找理由,只要人用心去了解体会都能看到父权的可怕。
牠注定只能是历史现象。所以牠也是会被文明所摒弃所批判(父权没有文明)。当然,死也不仅是因为父权,夫权也是,即使夫权也得排皇权父权后边,但也能害死人,甚至是比平常百姓家的女儿更富贵的女儿。
女儿越可怜,就越凸显父权夫权皇权的可恨,倒是谢谢这点画蛇添足为反封建反父权做出的贡献,虽然这部剧的主要观点输出是在为作恶多端的父权找合理化借口。
——
@父权对女性的pua无处不在深入骨髓。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任何让你产生痛苦的人或事物都要fight back(反击)实在不行也要远离,人生不值得浪费时间在牠们身上。另外一点就是女性自己爱自己就已足够,完全不需要依赖牠们给的“爱”,把这种依靠行完全剥离,就可以避免落入陷阱,因为贪图那少得可怜的一点好而陷入男权圈套。
另外这个故事也能说明,性别矛盾才是最fundamental(基本)的,你看,连皇帝的女儿也不能幸免。事实就是,女性一直被剥削,与所处阶级无关。
—@身居高位又如何,在♂把握话语权掌握权的时候,永远是♂的踩在她头上,底层♂再憋屈(虽然牠憋屈跟女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牠也永远有女人可以压迫,怎么着都比女人舒坦多了。
—@作者:因为恋爱婚的流行导致女性有了躲避包办婚的理由,而在女性逐步觉醒的时代,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婚女性的增多,因为上面看不惯这些所有想要回归包办婚,就要加大“父”的掌控力度,之后这些只会愈演愈烈,女性自己要拎得清就好。
//
@不知道媎妹大学时是不是中文专业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中文功底真的很好。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就很有文学专业课小论文的感觉,哈哈哈~
—@作者:并不是,而且其实中学时代作文相对于其它科目写挺烂的。只能说多写多练?😂
//
@最近看到有官员就“关于社会动乱的问题”去请教那个积极推广恢复传统文化的男权宗教的教徒,接下来传统文化会继续复辟。女德就是那伙人重新提出来大力弘扬的。传统男权、自由男权双管齐下。我们这里小学就有早上课间给孩子从小洗脑《弟子跪》,监狱里也轮番给犯人洗脑《弟子跪》。
—@上初中时有个♂老师物理教得稀烂,上课特爱讲国学。讲过牠老婆给牠妈爹端洗脚水孝敬的故事,还花费我们周末的时间到我们去听什么讲座(讲座啥样子大家应该都能想见)。然后不知道搁哪儿印刷来的弟子规,发给全班人手一本。这些东西简直无孔不入……
—@作者:不受掌控的女性越多,男人对回归传统暴力模式的期待值越高。
//
@还是那句车轱辘话“真正的爱是平等的,而父权统治毫无平等可言,又何来真正的爱?”。
@小学有篇课文叫文成公主进藏,讲得内容反正就是歌颂这个“伟大”的连接,公主和那个叫什么的给藏族地区带来了多么多得好处,加强了()团结,这一派祥和的场面多么霉好。话说这公主她要不想和亲会咋样,估计书上也不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