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困境存在也思困境如何解决——以林奕含为例
有姊妹想看我之前对林奕含的分析,我把这篇搬过来了。这篇文还是想发出来,因为这中间牵扯到很多个不同的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几句话能够概括的。
讲到林奕含,我并不赞同说她“自杀是媚男”这种说法,诚然如果说想要鼓励女性活下去的心和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当然希望更多同性盟友能活着,但这种评价依旧有失偏颇,即使一位女性的逝去总是会被男人一厢情愿地当成自己的勋章来炫耀说“有女人为我去死”,也可以说她受男权影响导致死能量负荷过重(和国内女性自杀率联系起来),但也不能因为这个结果就将她的选择当成她在满足男人的欲望,因为正中男人下怀就等于她有这个真实意愿,这种推断真的挺不尊重人的,当然,人已经死了,尊不尊重她也不知道就是了。
——
对于林奕含本人,虽然没看过房思琪全本(我个人对于这种类自传式小说都挺容易共情痛苦的,所以没看),但从摘录和一些采访里我反而觉得她内里是有非常强大的攻击性的,不然她不会写书,不会把这些自己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我认为她根本没有对这个社会妥协,而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文学)要求社会直面她提出来的问题,这区别于女伥鬼书写的女德女诫,因为她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合理化强奸行为,所以她才会说忍耐不是美德,忍耐是伪善的世界维持扭曲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我之前说过创作者有很多种,有幻想型的、有实用型的,其中有一种就是把自己的心肝脾肺都掏出来,这种是耗尽自己的人生和生命力,实在太痛。林奕含就是如此。她写书的过程她相当于把自己血淋淋的心一点一点的挖出来,以身为刺把伤害她的那个男人、那个社会都给钉上了耻辱柱,她是撑着一口复仇的气写完了书。告诉整个世界:虽然真凶轻易地害了一个年幼的女孩,却依旧未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
我也要强调,强奸行为并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也是精神的摧残——让一个人在某些时刻彻底丧失对于身体的自主权。给她带来伤害的不止是那个逃脱惩罚的真凶,也是她身边活生生存在的人(平庸之恶),帮助真凶脱罪的共犯以及这个罪恶的试图用耻感来控制女人的男权社会——她自己也说受害者在走刀山,这的确是每一个试图站出来维权的女性所面对的事实。她完全是在反复中伤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关于这些议题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不仅是她的原生家庭,甚至包括目前依旧被男权视角笼罩的心理学相关行业(她后来生病),以及存在相当大问题、传统又封建的社会救助观念,以及被强奸文化浸染的男权社会本身,将结果完全归结于她的自我修复能力弱是不行的(因为这能力确实需要锻炼)。
她很努力地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解构,或许会让人误解,而且以评判她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她的付出,但哪怕她后期精神分裂导致经常失忆加阅读障碍也没有放弃写书,其实她的所作所为恰好是对结构的一种攻击和反叛。基于此,我认为她的存在对于父权的挑衅意味大于顺从(中间有一个从弱小的强迫自己接受到成年后对于加害者的怨恨过渡的过程),所以我对于她的肯定多于否定。
——
你可以从她的文字中读出来她的绝望和迷茫,但同样也可以读出她的恨意、愤怒和批判。我十分钦佩受害者能够著书立作,这是一种对于男权的警示和女性曾经存在的证明,包括女性的经验感受也得以保留。怎么说呢,每个人角度不同,对于文字的理解也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人都在试图通过文字窥探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大众更多的窥私在她本人,而不是她想表达的观点,这可能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我是觉得她在消耗掉自己的攻击性(写书)之后疲惫感太重才离开的,紧绷的精神一松懈就将矛头对准了自己,恨是一种支撑下去的能量,她太累了。
又不得不谈到她和文学(准确说是男权文学)之间的纠缠。
首先,男权创作者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有合理化、浪漫化各种苦难和压迫的程度,因为第二性感知的世界就是一片荒芜,才会天天不停哭喊人生没有意义,所以她感悟到文学和人品毫无关联时信仰破灭。她的破灭完全在预想之中,因为父权社会的文艺创作由男人把持了几千年,她从中能够感悟到的大多都是男人制造的虚妄,接触的是第二性的匮乏和薄弱,可她却将此当成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在觉醒过程中发现这些男权文艺和女性根本无法契合而导致脆弱的精神世界崩塌再正常不过。
说到底,她已经察觉到了男权文学的问题所在才会问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可惜在找到女本位和女权的答案过程中她先选择了离开,又由于长期受男权文艺的影响只学会了那套男权语言体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女性主义叙事语言,导致一些读者读出来可能会觉得她也在同样(凄)美化对女性的暴力伤害行为(我觉得在这点上她或多或少应该是恨自己的、从而陷入自厌——为什么自己学会的能用的居然是巧言令色那套),但也因为此她的作品受到了男权文学界的欢迎(被主流认可本身也是很多女权主义者认为她不够反叛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她的确因为没有找到女性文艺的地界而迷失于男权文艺界,并在中途精神崩溃陷入绝望无援的境地——很可能也是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找到可能是因为女性文艺总被主流打压所以只能在无人问津之地野蛮生长,很难成为易获取的随手读物,而且,女本位和女性视角的建立也非常重要)。
——
当然,说回个人选择,我不认为她的离开有什么问题,也不想苛求她应该继续活下去,我们可以鼓励但不能指责,也没有必要一直揪着她选择离开这件事不放,毕竟她没有因此伤害其她女人,而且她生病了,不能再用普通人的观念去推断和要求她。
而她走到了这里,摆出了她的人生,提出了她的问题,她做到了,她为推翻这个父权社会做出了她的贡献,她没有回避,也不允许社会回避,而我们其她人更加不能止步不前。从她的、她们的故事里,读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减轻女性受到的伤痛,最后这个答案,是我们,也是未来的女性应该完成的使命。
这个故事不是把玩女性苦痛,也不是让所有女人沉溺在被动受害之中,她没有找到女性文艺的荒野但她记录女性的经验感受本身就是女性文艺的一部分。她描绘、控诉、书写,撕破表面平和的假象,是为了提出问题,那么所有被问到的女人都应该反思、都应该扣问己心,都应该有所为。
哪怕是从女性视角批判她书内一些故事情节、一些人物刻画、一些写作倾向的问题,我们也是从她塑造的故事中看到了问题,那么在她的基础上避免重蹈覆辙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如作为母亲,要从小教育女儿相关的基础知识,要信任女儿的倾诉和感受,要尽全力保护好女儿,要努力为了女儿伸张正义。作为女人,当伤害发生时不要责怪受害者也不要掩饰太平,安慰她帮助她回归正常,告诉她不用忍耐,告诉她可以复仇,告诉她并非她错。作为受害者,告诉自己不用害怕撕破脸,不要事事苛求自己,必要时做什么都不为过等等等等。
——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换位思考”,因为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将自己放置在她那个处境,根本无法替代她本人,而我们本身的经历、性格、思维方式千差万别,我们总是会觉得她可以做得更好,可是也许这已经是她能力范围内能够给出的最好了。
所以没有必要将我们更多的期待强加在她身上,我甚至在想如果林本人是乡野出身经历野蛮生长的女孩反而更有不管不顾撕破脸直接反杀的可能,但她明显就是男权社会下被驯服好的乖顺的羔羊(台也很父儒,属于儒和自由主义绞合杀女的类型),譬如成年后她想起诉却被强奸犯妻子以通奸的罪名恐吓,而她母父也是为了体面二字就不顾女儿感受的人,加之她常年地被驯化经历,不然强奸犯不会这么有恃无恐。她幼时自欺欺人,长大想反抗却被打压(乖乖女只知道用法律这种形式),所以才会写书,这已经是一种对于父权的反叛,当然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她因阶层接受过教育也有天分去书写——阶级社会的天赋需要外部加持),因为更多受害者仅仅是也只能是沉默然后悄悄死去,维持着这种诡异又扭曲的平和。
而且我在思考,她提出了问题,真的没有给出答案么?其实她也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答案——书写、记录、用自己的一杆笔作为刺向罪犯、帮凶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武器。只是这杆笔因为受男权浸染而在我看来并没那么顺手。
很多人觉得她没给答案或者说她只提出困境而根本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式,好像不太公允。她的方式没有具体到社会规则但也有努力。如果不满的话,只是说,她的答案可能和很多女性个体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当然,我没说过她的绝对正确,其她女性的就错了。没有这个道理。
她只是做了她的选择而已,其余女性遇到这种问题做出怎样的选择也是其她个体的选择。不过女性群体导向「向生」更有助于保留女性力量这点是肯定的,所以鼓励受害女性活下去是好的引导。
——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可以觉得这个故事还不够好,作者对父权的反叛不够彻底,女性角色有她不可回避的局限性,我们还想看到更多女性角色的反击、想看到女性角色的抗争、想看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当然可以,对于任何观点或者人都不必极度推崇和认可,因为都会有其局限性,包括一些女权著作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期待不能再强加在已逝之人身上,而是我们还活着的人面临的新挑战。
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女性阅读,当然,也就会有女性反对和拒绝去一味咀嚼反刍女性的苦痛(之前说过的男权文学给林带来的后遗症),这是很正常也应该被理解的事情。
在我们不满足于目前的境况、幻想女性文艺有新突破的同时,或许下一秒就有一位觉得房思琪的结局不够好而写出了女性受害者反杀这种故事的女作者,她写的就不再是这个曾强迫自己去爱上加害者的房思琪,而是新的截然不同的从一开始就知道加害者罪恶的复仇者。
这就是一种承接和反思,女性文艺更多地深入女性灵魂和现实,女性创作者更加关注女性的经验感受并且记录,更多地强调女性生的气息,鼓励女性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矛头对准自己,展现女性广袤的精神世界,文艺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这很值得期待。
房思琪存在最大的意义应该是,以后不再出现更多的“房思琪”。
——
突然想起,她永远停在那个时间,而我已经比她年长了。
——
@@
@野栗枝子:陈兴/陈星/陈国星现在改名为陈艺,目前在福建福州飞外语学校授课,开设了“陈艺国文课堂”。发出来,不是想要公开审判他,也不是为了让谁“身败名裂”,只想要“预防下一个房思琪”。
图1微博:福州一飞外语学校
图2、3微信公众号:一飞教育集团 (还有一个:一飞云课堂)
图4陈艺老师的家,“到处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果可以,请帮我转发,谢谢。
——
@这本书我看得很痛苦😖,有种被凌迟的感觉。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看完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挺软弱的:房思琪有个要好的闺蜜,文学水平和她旗鼓相当,就是长相普通。所以房好像说了羡慕闺蜜因为长相躲过一劫的话?😅
然后房紫砂后,闺蜜知道真相共情了她的痛苦后,跑去找人渣求人渣也强奸犯来感受房受过的痛苦?竟然不是拿刀捅死人渣,再不济骟了人渣也好,反正不想活了。结果闺蜜被人渣丑女羞辱了。
我在豆瓣上看过有相同经历的女生发帖说自己曾经也是房思琪。看完贴,感觉这书对一些女读者的正负影响都挺大的。
正面:她们终于有了可以准确描述自己被性侵经历的模版和说出口(哪怕是网络)的勇气;
负面:不仅没有激发摆脱泥沼的反抗的勇气和力量,还引发了痛苦的回忆和一昧地沉湎痛苦的回忆中咀嚼苦难。
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过被性骚扰甚至差点被强奸(因为拼命反抗挣扎侥幸逃脱了)的经历,好在我走出来了。回想那些经历也很坦然了。
大吼:(v染)去4!死光光!😁
—@作者:反杀回去其实也是一种很勇敢也很自然的想法,她的困境是她的人生经历形成的,而我想我们总有别的破局之路,我也很期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作品。
啊,我新冠前好像看到你的私信了但是后来生病就一直忘记回了,因为我的群发导致大片私信刷新就找不到之前的了,你的问题得到答案了吗?
@哈哈哈,在豆瓣发帖和媎妹们讨论了下,算是找到了吧~嘿嘿🥰
城南花开的《遇见她》和《房》同题材,我看时一直对比这两部小说。如果说《房》看得我煎熬,《遇见她》带给我安慰与勇气。
—@作者:那就好啦。其实要说也能说,但我感觉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的。😆
//
@我挺想找一找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来读,最好是很有水平,又没有男权之毒跳出来难受人的那种。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有点不尊重人,就是我看林写出的东西,确实感觉可能台湾那边男权遗毒比我们还深,她很有心力但是也有无意识继承的男权死能量,出自女性之口让我加倍难受。我觉得她的写作不光是结局设定的问题,她的写作倾向和流露出的一些态度想法,都有在男权思维里下滑的观感。(并不是对她本人的批判,就是单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
因为她,我和我的老师争论过,老师推荐过这本书,盛赞其文笔和意义。而我既不觉得她是写作的天才,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不适感,不光是为她的遭遇,还因为嗅到了男权气味。当时是17年,我高一,这本书相对于我老师当时的女权思想还很先进,而我已经被男权毒害得处处不适,对一丝一毫的气味都十分敏感。而且,我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女性主义视角,也没有找到组织和同伴,正预备用勇气和血肉碰撞出真理。我很难接受这样一本指南,我面对了比她更轻却有点类似的伤害,但我想我的未来完全不一样。与此同时,因为不符合男权和当时的泛女权区对受害者的刻板想象,我好像错过了很多帮助和理解。
现在感觉能更立体地看待这个作者其人和这本书的意义。我觉得这篇文章里说的挺全面挺中肯的。她配得上任何赞美。如果我对她抱有迟疑,只是少年时不希望这本书成为自己的圣经和预言吧。
我可以继续碎碎念吗?哈哈。其实我的老师很棒,她也一直在进化。她当时以为是我嫉妒林的才华,但最后也和我说,如果一本书让我不舒服了必然有她的道理,可以先保留这种感觉。前两天我在网上也是看到类似的帖子和老师简单聊了下,发现她也意识到一些问题。老师在我受伤害的事情里给我很多帮助。而且她一直在坚持学习,后来考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证书。感觉很酷很优秀,也拓宽了我对我未来想象的边界。
—@作者:没有不尊重,很正常的分析,台湾那边的文化背景正如我所说,属于传统儒毒和欧美自由女权影响双重绞合,两边都没放下,一边固守传统一边被新男权冲击,简直毒得吓人。而她的家庭又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体面大过一切。包括香港,也没大家在性别议题上想象的那样先进。这要袪魅的。
其实我这篇之前在微博发出来是被好些人骂的狗血淋头的,大概都是看了第一段觉得我挑战了她们心中的某位偶像的观点吧。我觉得女权区很多人对林恨铁不成钢是不能理解林最后选择自杀的结局,但其实这个并不是说她懦弱一个原因就能解释的,而且后期她精神解离到自己做了什么都没有印象了,还出现了阅读障碍,光怪她一个人明显是有失偏颇的。也因为这些人眼里认为林是失败者,没能通过法律或者直接反杀的手段制裁对方,所以想和林割席。但这个世界很复杂的,我能够理解林那样的处境,也能够理解更多女人想出的更好的破局之法,但不必拿这些苛责死亡这个结果了,我们大家走出更好的路也不必否定她之前有过的努力,她只是没走到我们这里,而我们开出更好的前路,也是我们的使命,更多后来者可以安然无恙。
你的老师也是位尊重你的老师,她让你保留观点而不斥责你错了,倒是没有很多垃圾老师喜欢耍性子表现权威认定只有一个答案的习惯,挺好的~希望交流能够彼此都有收获。
—@热情媎妹:
城南花开《遇见她》:
题材聚焦被忽视的农村女童被性侵、性骚扰的社会现实。女主出生于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女主小学四年级时,恋童犯男老师借辅导功课之机猥亵了她。她向周围人控诉恋童犯甚至报警,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面临铺天盖地的荡妇羞辱。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在反抗。并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大法官。最终女主和她的伙伴们一起合力制裁了恋童犯。比《房》强在:
1.不详细描写女主被性侵的细节反复咀嚼痛苦,重点描写女角色们的反抗过程。
2.刻画了女角色们间的互相理解鼓励往上走的女女友情,里面的女性友情描写地非常动人,无论是老年女性对女童的帮助与鼓励,还是同龄女性间的嬉笑打闹与理解。
不过,还是有一些些局限性,里面还存在一点点虐女剧情和美好男性。
作者女权得不够彻底,似乎有很强的自毁倾向,写完此文陷入抑郁情绪状态了,暂时停笔了。
/主流追捧的畅销书或多或少都迎合了基本盘的厌女xp;
也许可以看看激进的i女网文(掀桌子类):《女主对此感到厌烦》《最终她成为魔尊》《了了》《真女人只会拔剑》《在异世界当游戏策划》《末日毒瘤》(优缺点都很明显: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女配鲨掉了猥亵她的亲哥哥和包容猥亵犯好大儿的驴妈。之前看到的女主弑父比较多,与此同时,女主往往会原谅伥鬼驴妈。所以冲击挺大的。)
还有一些温和的女性创作:喜河山的《这土地里》、《万木春》
(她写这些文的目的是想为被男权刻意忽视的工农妇女发声,书写她们为工农业奋斗的职业人生故事。
缺点是太温和了,属于想和男的上桌谈判和不是掀桌子的那类书写,所以她的女角色都有点为男的宏大叙事热情献身的倾向~)
/我看过的:
1.王政的《五四职业女性口述史》,通过实地采访并整理讲述了几位五四职业女性的人生故事。对我而言,看完此书,五四女性不再是教科书上不起眼衬托男性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能让我深深共情共鸣的女性。 她们是20岁立志投身女子体育创办体校的校长;是创办为女性发声的《女声》的编辑与记者;是坚持为女性打官司争取权益的律师……最难得的是此书的学术性与故事趣味性兼具,吐槽一些写得跟新闻报告一样的无聊的女性传记(-_-)。
2.池莉的《凝眸》,典型的优缺点特明显的女性题材的严肃文学:看破了男的虚假的宏大叙事的的洗脑包,依然有刻板印象和厌女局限性的创作。也是俺第一次在小说里看到这种话:女性不能自鲨,女性紫砂是犯罪。
/有很多打着女性主义创作的名头的厌女作,估计你看的是这些吧。
我推荐的网文和严肃文学都是看过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思想、文笔、故事性兼具看到赚到的i女文。嘿嘿😁🥰~
/🦢🦢,可能是你看的不可信吧。俺现在追的猫猫刷的《在异世界当游戏策划》就是微博女权博主推荐的🤣~
(❀邮箱:【金山文档】莴苣组打分贴汇总整理(影/书/漫)
https://kdocs.cn/l/cjbeQNsjqWCc
害,你没看过随你怎么说~
/很多所谓的严肃文学在它们的年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网文罢了。
反复沉湎咀嚼升华女性苦痛的文学之美吗?我推荐的那些作品确实比不上。
它们当然也有局限性,i女文学更需要作者的自我审查和读者的批评来排清男权遗毒。
说到文学性,豆瓣有几个反红楼梦的讨论帖~
(如:【排雷】反红楼:以虚假取代真实的叙事 (douban.com)
(❀邮箱:一些存档 (notion.site)
/文笔,文学性这东西见仁见智吧,它只是表达思想和故事的外衣。思想观点和故事才是筋骨。
不知道你搜的是哪篇,有几部i女小说的前几章的确剧情逻辑混乱,文笔稚嫩,后文剧情逻辑越来流畅。
林的文学性or文笔,给我感觉就是用堆砌的繁复的比喻和极端敏感华丽的词藻的糖衣,糖衣里包裹的是过期的安眠药。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
@在看她的书的时候,我在想,当她意识到自己被侵犯后,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向身边的父母朋友求助过。或许她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伤痛,而是旁敲侧击地问母亲怎么看待这种事情,但母亲这种最亲的人都觉得这是伤风败俗的事,东窗事发了名誉扫地的只会是她,而不是那个人渣老师。身心长期遭受严重的打击与撕裂,她也很难再让自己健全地活下去。那个人渣老师是主犯,她身边那些唾弃她的人,捕风捉影的媒体和舆论何尝不是帮凶?唉,太压抑了……
—@作者:她身边的家庭,社会,包括认识的人,甚至网络上的陌生人,很多人都并不是在帮助她,而是在把她一步步推向深渊,这也是我说的她走到这里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原因。
//
@网上的讨论还有一部分的争论点就在她的病上面。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重症患者很多时候还真就是无法拿她去和普通常人来论的。不得不承认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是较浅的(当然她们会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就是了)。我依然认为她的书写有很多男权毒或者说男凝色彩在里面,以至于看得我非常不舒服,事后作者本人接受采访时也自称那是“堕落的书写”。至于说媚男,个人认为自杀后身亡这个结局达到了媚男同等效果,但是作者本身做这件事并不是说冲着媚男去的。就像媎妹你说的她没走到女本位的终点在中途中断了,我也有这般感觉。
—@作者:是的,很多人对于精神病人的理解很浅薄,但也不是她们个人的问题,专业知识她们不知道也很正常,和目前国内医学知识科普不到位、精神科业内从业素质参差不齐、讳疾忌医病耻感相关,而且我个人也经常怀疑很多心理学分析是一堆男毒(弗洛伊德等),能不能救人真不好说。其实也不光是她了,我比较在意的是,是不是只有成功者才能叫盟友呢,那些努力过但没有走到最后的女人同样也是同胞。之前李星星没能把鲍毓明关进去,也被一些人挑刺,但她的努力就没用了吗?我不这么认为。
@她有做她能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每一次公开发言里对恶劣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谴责,虽然她没能把自己从男权毒圈里拉出来,没有走到女本位,这也是遗憾。
—@作者:所以更多女人要做的是让遗憾不再出现。
//
@媎妹的这篇微博我印象很深,当时评论区里还吵成了一片。评论的人对林的态度到底是恨铁不成钢,是哀其不幸,恕其不争,还是说就是在纯粹地发散自己的恶意,其实我觉得是很好分辨的。总之林的局限性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活着的已经觉醒的我们要做到的是突破她的局限性,找到问题的根源,让类似的事件尽量不再发生。
—@作者:是的,其实到底是关心还是发泄自己受苦后的恶意我觉得大家都很清楚。个体的情绪全都体现在文字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