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阴影

总是会有人误以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养成只需要虐待就够了,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令受害者恶心反感是没办法达到斯德哥尔摩这种情节的,当然得纠结扭曲到让坏人“从良变好”对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才更攻心扼吭。
单纯的控制、暴力、虐待在这方面落了下乘,真的要玩弄人心,就是边虐待边对受害者好才更令人后怕。加害者一遍恐吓威胁一遍甜言蜜语,如此叠加反复,不光是不断地伤害、安抚受害者,也是在重新构建她的精神世界,扭曲她对于外界的认知。
受害者这种转变的过程也会或多或少地掺杂所谓的煤气灯效应:「指通过连续否认、错误指引、自相矛盾、撒谎等方式操纵她人,使被操纵者对自身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动摇和怀疑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他人对现实的认知从而改变她们脑海当中的想法。」
就好像一些被家暴的女性为什么被打还要忍,为什么逃出去了还会跑回来?就是她们遭受了暴力伤害的同时,精神也被加害者操纵,隔绝了她们与外界的联系和对世界的正常认知,她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施暴只是一时发疯,对方能够好的,平常正常情况下不会这样对自己。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以前说过很多很多次的,因为这里太缺爱,同时爱的教育也缺失,导致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爱,只好把所有打着关心担忧的幌子做出的控制伤害行为全部归结为“爱”,还自欺欺人地骗自己说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当然这种病态关系和原生家庭及社会氛围的影响也是分不开,毕竟从小有样学样地模仿,才会导致长大后彻底认知失调。研究结果称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较容易陷入斯德哥尔摩情结,结果这里倒好,情感上从无独立一说且热衷于依附她人的巨婴过多、这种巨婴又因为极度缺爱所以容易被感动,简直是人质的完美理想培养皿、大本营。
加害者平时对受害者特别坏,导致受害者对于外界的感知以及对万物的衡量都脱缰失控,所以偶尔的一点点好她都视若珍宝。当然,这种模式也并不仅限于性缘关系,只是目前在性缘关系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暴力是恐怖的,但更恐怖的是暴力下的“柔情”。女性在缺爱的情形下饮鸩止渴,终究是回天无力药石罔效。
我得强调,这种“好”本身不稳定,而且很虚伪。会让你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感受到无时无刻不在的威胁。
遇到这种情形,首先,先试着从病态关系中解脱出来,这点尝试应该会让你心情舒适大于不舍,然后再试着去取悦自我。
其次,呆在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人身边,实在是太容易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其中最坏的一点莫过于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也还是会在一刀两断前反复叩问己心,结束两个字也变成无限期的拖泥带水。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一遇见这样的人就立刻远离,避免与其陷入一段纠缠的关系。
我至今遇到这种人都会后怕,比如我有个前同事性格特别像我爸,情绪也是一会对我很好一会又开始生气,我只要看到牠就觉得无法处理,只剩下无力感。所以躲得远远的。因为这种人经常会出现不受控制没有稳定性的场面,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导火索在哪个地方。不受控的存在,只要一碰就被炸得灰飞烟灭。
除了肉身逃离病态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她们需要重新构建自己对外界的正常认知,使失控的衡量标准不再扭曲,不然又容易坠入下一个陷阱,但后者很容易被忽视。
——
@作者:警惕一下别人对你姿态高高在上地表面吹捧隐形打压好不好,“虽然你很差很差但是我不在乎,世上只有我对你好”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很差,但问题是,你哪里很差?(人遇到任何否定打压式判断都可以先质疑的。)
虽然你很差——根本不等于你虽然很普通,很平凡,不完美,因为前者是一种对于具化个体的彻底否定,后者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新学期我必不熬夜:是这样。而且有的家暴者在清醒的时候还会哭着甚至下跪道歉,并在其他方面加倍补偿受害者,前后之对比强烈又夸张。受害者的认知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就很容易有所扭曲,于是我们会听到“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很好”或“他除了会打我其他什么都好”。


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阴影
http://example.com/2025/04/01/pain-2/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