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创作中的符号形象

聊一聊女鬼。
我想应该有很多女性和我一样思考过,为什么恐怖片基本都是女鬼更多,为什么志异故事中总是女妖更多,为什么贪恋人世降格下凡的女仙更多,并且男人还在可控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女性形象再充满诡艳的绮思臆想,我之前有分析过这些男性视角无法正视女性。
诚然,这些故事存在由男人把持文艺界创作绝对的话语权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体现着背后女性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一般而言,女仙的定位通常比较固定,通通是贪恋人间宁愿自毁神格甘遭天谴也要和男人一生相守的设定,这种情节是一种恶意的将性缘关系“浪漫化”行为,它的广为流传是为了鼓励女性不顾一切地降格,倡导女性放弃自我奉献自我,哄骗女人令其陷落,同时指望女性个体不停地向下包容。潜移默化的思想植入堪比无声无息的黑魔法,无耻行径竟然还能被美化至此。这个之前我已经在七仙女、织女、三圣母这些角色上讨论过了。
而女鬼、女妖这种在故事中很难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女性角色则不同,不论是存在于口口相传的传说或者是文艺创作中,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力量由男人(通过思想)控制——即男人眼里的可控类型,另一类力量由女方自己控制——即男人眼里的不可控类型。
首先,讨论可控类型,这种比较烂俗,可以形同女仙,女性角色力量强大但却甘愿为男人所控,是男人自我投射的产物,包括女鬼复仇复到一半突然力竭然后上演合家欢结局的类型。而当男人发现女鬼、女妖可以为自己所控的情形下,牠们就会以对待女人的方式对待她们,此时是人鬼不忌的,甚至会出现女性生前死后均不得善终的场景。
不可控类型的形成原因就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女鬼皆是生前深受各种迫害剥削和虐待,死后突然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借助这种力量进行复仇,完成生前愿望,作为被复仇对象男人多是第一时间心虚害怕,之后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女鬼复仇。当然,这种复仇有成功有失败,失败的理由多种多样,半路放弃的、被镇压的、故事出现新的力量强于女鬼的角色;至于成功就非常简单了,就是民间传说中典型的“恶有恶报”、“报应不爽”。
女鬼的出现反映的既是女性长久以来现实中受到的压迫残害以及受害后的现实女性希望出现超自然力量惩罚加害者的意愿,也体现了男性现实中明知作恶却死性不改,仅仅投射在女鬼身上心虚、恐惧情绪的过程,是因为害怕未知力量。
当然很明显的是,男人都是知恶作恶,并不无辜。与此同时,作恶后理应产生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已经被牠们找各种借口“合理化”消解了。所以男人恐惧的并不是自己作恶被发现,也没有对自己的恶行有反省忏悔,而是害怕女人死后突然有了惩罚牠们的未知且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力量。同理还有婴童鬼,父权社会下不仅成年女性遭受压迫,婴童也活的很辛苦。
女鬼多是因为被各种非人虐待残害致死的女人太多,男鬼少是因为知道自己可以以“人”的身份获得一切。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女人何必怕女鬼,那可是你无辜惨死的同类。
——
@TheErinyes:以前就跟别的姐妹讨论过,东亚恐怖片里的鬼大多是女人或儿童的怨灵,因为这是受到最深重压迫与伤害的群体,只有变成“鬼”才能控诉自己的血与泪并实现报复。没有见过以青壮年男性“鬼”为主角的恐怖片,毕竟他们完全不需要化身怨灵才能报复,他们光是活着就已经足够令人恐怖了。
@safi5708:「男人恐惧的并不是自己作恶被发现,而是害怕女人死后突然有了惩罚牠们的未知且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力量」 这个感觉说中了。 鬼怪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认为有害人的强大力量,且横死之鬼有怨气不理智,男的害怕女鬼有力量且可能伤害他。 同理,变了僵尸的即使是个儿童也可怕,即使对方的武器只有牙齿。
@另一个月下:之前看《女神的失落》里面的分析,部分早期天朝神话的定义是男神女鬼,也就是鬼其实是女神的意思。所以个人感觉可能是男权推翻母系社会将鬼的定义污名化了。
@一朵小叽叽叽叽叽叽鸡枞:我想补充一下我恐惧的点,有一部分恐怖片的女鬼被赋予了男性罪犯的特征,她们不为了复仇,但总在一些如深夜的角落突然出现+害人的方式其实和一些男性罪犯的犯罪方式很像,这种jump scare+无差别害人才是我害怕的点
—@作者:那就是男人的自我投射和污名化,目的在于恐吓女性,此时鬼的性别不再重要,就好像男人认为自己报复社会情有可原、即使男人高犯罪率也不觉得自己会没有安全感一样,牠们在恐吓女人。
——
@儒家思想本来就是要求社会运行正统,常规和可控的,不可控的打成异类,异类必然招致敌意
男性不用化成鬼复仇,他们的观念就是反杀,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作者:的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直是男权原则(儒不过是思想总结)


女鬼——创作中的符号形象
http://example.com/2025/04/01/novel-7/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