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笔写女人心
文艺创作相关——对男权文艺的批判,对于女性创作的理解
(❀邮箱:祝你昂扬,祝我铮铮 (douban.com)
★女人笔写女人心
有遇到媎妹和我说自己在接触女性主义以后不仅能够对一些男权文化输出和男性大家祛魅,自己也有了女性写作的冲动,我觉得真是太好了。
也就是说,已经女性觉醒的女性读者其实在阅读中能够逐渐发现一个事实:即男性作者,哪怕是垂名青史的名人大家(除非证实背后有女人代笔或者提供灵感)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是非常虚无、扁平和符号化的,充斥着男本位的意淫和误读,比起真正存在的有血有肉的女性,他们描绘的往往是自己对于女性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塑造的女性角色更多的是纯然的“工具人”属性,要么服务于所创造的男性角色,要么服务于作者所谓的“至高立意”。女性角色绝大多数不过是用来表现男性角色特质的客体,往往呈现出样板化的设定,没有灵魂缺乏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形象往往是脸谱化的。他们或许会描绘女性的悲惨命运,但往往也只会停留在悲惨命运上,甚至看不到对于这些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而即使借助角色张口批判了,也不会为女人如何改进、如何反抗做出任何指引和规划,所以女人看到这些作品的感受除了窒息还是窒息,感受不到任何生命力和未来图景。
甚至说他们对于女性的认知和了解几乎都停留在以己度人的想象之中,描述的是男人眼中的女人,是为了达到某种情节而出现的工具,哪怕是对现实中身边女性的一比一还原,角色也很难有灵魂和自我。就和媎妹所说的那样,女人到底如何想,女人的感受如何,女人的经历如何,女人的体验如何,他们从来不关心,没有体会,也不会着重去写,当然他们原本也写不出来。
男人写得好男人,不一定写得好女人,甚至绝大多数男人就是写不好女人。对于这一点,他们中有刻意回避的,也有自鸣得意的,还有自知之明的。偏偏因为垄断了话语权反而让他们的「拒不承认自己写不好女人」成了主流,闹得好像他们多了解女人似的。
所以我才会说,女性能够记录自己的经验感受是好事,不光是发出女性的声音,也建立了女性之间的代际联系,让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女性的思想和情感形成联结,不至于断代和断联,减轻每一代女性只身一人的孤独感。
我之前讨论一些掩盖在教育之下的男权意识植入时曾经提到过,还未长大的女孩们在过程中被教育、被塑造、被剥离,这就是女性幼崽尚未建立起女性个体的主体地位却要经受以父权为主导的男性教育体系洗礼的风险,这是一种看似“温和”的驯化,有人长大后能够通过反思推翻,有人一生都活在这种掣肘之中。
很多女性在觉醒之初感受到的孤独,也是因为由女性主导的经验感受、由女性总结的知识体系未能成为男权社会主流、能被轻易接触的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往往需要特定地去寻找一番才有所收获的结果。历尽千辛才能够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是因为女性在代际间的传递和联结被生生割裂了。
我们以及每一代的女人需要在类似于充斥着男人声音的回音室中,在反复播放的男人声音中不停寻找和捕捉女人细小的声音,去倾听,去回应。那很难,可那才是我们的同类,那才是和我们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让这种传承延续下去。
我理解女性面临的困境,但是不破釜沉舟,可能结果就是自己和船一样沉了。目前话语权被男人垄断造成倾斜,女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尚且人微言轻,哪里多余需要替男人发声,或者让男人替自己发声呢?女性书写的是女性的经验感受,所以女性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嫁接给男性角色作为主体脉络,是一种后天的嫁接,是不合理的。那是女人的灵魂,应该要还给女人自己。
女性天然优越的感受力,女性与万物共通的共情力,女性卓尔不凡的表达力,无一不在证明着女性在书写自己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天赋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女孩们,要去说,去听,去写,去创作,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吧。
女人的笔就应该写女人的故事、女人的心声、女人的态度,第一性的主体意识归位才有复权、守权、用权的未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其中的一种形式,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诞生,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形式。
所有的文艺创作中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存在作者意识形态的输出,这是必然的。而父权社会下女性视角的缺位也是实在存在了几千年的事实,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颠覆男性文学理论框架支撑的宏大历史,通过引介并借用女性视角去全新解读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从而进行对男权、父权制度的批判。利用文学文本的某一情节去批判特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以试图剥丝抽茧地描述出权力的不平等状态并进行驳斥,是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限制女性参与创作、禁止女性读书学习的规则,男性长期把持文艺界的话语权,通过各类文学作品达到和父权同呼吸共命运相辅相成的现状。一般而言,男权创作者是站在男方的阶级和角度理解世界并且表达,合理化压迫为男权戕害女性呐喊助威,并且通过浪漫化或者巧言令色的方式麻痹女性,其中缺少了女性对这一观念的反对和驳斥,于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站在女性的角度来思考各种社会问题,批判文学创作中男权观念表现出来的传统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这是和之前的文学批评最本质的区别。
当然还有其她方式展现,譬如,对于文本按照贝克德尔测试的条件进行判断: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女性角色;她们两个人之间互相交谈过;交谈的内容和男性无关,即是站在女性角度对于女性角色主体性进行研究的一个例子,女性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重新寻找女性定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包括对于某些创作中的女性苦痛视若无睹,对于虐女趋之若鹜并且默认合理的行为进行批判,女性当然可以就此愤怒于男权社会对待女性的暴戾和戕害,那是千年后的女性在与历史中受苦受难的女性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情,万千女性为命运同痛同哭,感受这锥心刺骨。
当然因此也会受到男权的反扑,男权将女性视角、女性主义拒之门外,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当成一种女性的情绪发泄,说这是一种感性冲动,甚至认为是一种对男性角色苛刻的“道德审判”,而排斥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这就是在污名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是在看不起女性试图参与文艺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牠们想借此将女性视角从文艺界中赶出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没有否认女性创作的意思,更甚者说她本就是推进女性创作的一部分,既要有创作也要有批评,逐渐厘清困惑洗清男毒,从解构男本位到重构女本位是一个过程,我始终相信女性视角的力量,而这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践行。
再强调一遍,男权文艺创作是男权统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身是对于男权文学的重新解构,是在拆解男权,并不是在做无用功,也不是“上纲上线”。如果只允许男权创作,而根本不允许女性批判,完全是另一种形式的捂嘴和垄断。期间的威权本身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之前就曾说,我不仅支持建立女性视角的叙事,鼓励记录和宣传女性的真实经验感受,我也非常支持女性读者或观众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艺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至于嘴上说只是图个消遣不至于认真分析这种话,是对创作本身的蔑视,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不尊重。
——
@angryanna:如果不能诚恳地面对“创作”的旧秩序中种种过时的性别观和对女性的“冒犯”,那创作自由只能是一种讽刺。事实上我们一直生活在男本位的文学和艺术之中,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创作形式,那是既得利益的糟粕框架。
@阿什莉的梦境:用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构既有文本,用女本位思想叙事,这是在文学/字领域夺取女性话语权的第一步,任何阻挠此进程的人,不管其披着何种面目,其本质都是妄图压制女性觉醒。
@鳕鱼珂珂:有的人会觉得文学不就是消遣吗,但我觉得文学作为观念的载体,从幼年开始引导她们三观的塑造,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怕的不仅是从小浸泡在铺天盖地的男毒里,女性主义批评的缺失,让不那么敏感的女孩即使对男本位叙事有些微不适也无从说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被男毒感染同化。
——
@就算现在,稍微女本位、矮化、奴化、“女化”男性的文也是被打压和和谐的,然而性别对换矮化、奴化女性的文一大堆,而且不仅仅是男频文,一堆初中高中小女生看的,在这种小说电视剧文化熏陶下,以至于驯化出了一批女的还真信以为真,当女性是次等人类,当男性是崇高至上的第一性。这种女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面对男性无限宽容、找补、帮男性讲话,面对女性无比苛刻、找茬、打压,这种女的俗称——“驴”。
—@作者:这种消费市场和男权创作简直不谋而合😖
//
@看专业书就是一个时不时就被男权恶心一下的过程,尤其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啃的书。比如“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一眼望过去,书上的例子全是男😖
—@作者: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些男人的所谓讲座(大多数在夸赞自己生平)都挺想吐的🙄
——
db:
@刚刚无意中刷到的,一个女作者(哀蓝)的觉醒。
—@白头宫女:哀蓝这篇重新转发,是因为臭名昭著的一度君华(以残忍虐杀女主出名,堪称低配版JM帝国)精准察觉到近几年女性思潮的影响下,女频文市场正在由虐女向转变成爱女向,于是连夜打算转舵,想蹭哀蓝热度营销觉醒人设好卖书,被网友质疑投机后,傲慢回应确实并不打算反思虐女历史,从而引发争议被讨伐。
(❀邮箱:吐槽或自荐 I 【吐槽】只有我现在才刷到这个吗(更新小丑现场) (douban.com)
讲到女频转向这件事,真的十分令人感慨。两三年前豆瓣达芬奇组还健在,小组发起用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女频文学,搞通俗文学批评的浪潮,全面反思和深刻批判女频文流行的男性视角,男性叙事,促进了一大批女性读者的思想觉醒。小组点名批评过匪我思存(虐女),尾鱼(处女情结),priest(耽丑造男神)等非常多的女频著名写手,并且提出女频爱女向的创作理念力图改变潮流,不料引发写手大批微博粉丝攻击小组“三观警察”,“XX小将”,几次交战下来,达芬奇组力战不敌,全面落败,组长被撤换,组员大量被踢,小组从此衰落。而几年后投机分子开始为了市场主动蹭爱女人设,世事真是难以捉摸。
/
——@是的 我在微博看到哀蓝的这篇自白和一度华君之类的虐女作者的“忏悔”截图放在一块 气坏了
———@白头宫女:她粉丝竟然脑残到用时代局限性去给2010s年的作品辩护,叫我瞠目结舌。
文艺创作中的“虐女”情节
行,那就旧文整合,谈一谈文艺创作中的“虐女”情节如何看待的问题。
首先,虐女情节是否可以存在?
可以,没有人说创作描述女性生存现实艰难的文艺作品有任何问题,这个题材非常好,关注女性经历和感受很有必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被压迫剥削的事实都需要得到正视。那么描述女性受害事实有问题吗?完全没有问题,我甚至可以夸一句,这种创作是在记录真实。比如韩国的《素媛》、《熔炉》等反应社会现实,《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等女性反杀之类看起来令女人心痛又愤怒的电影。
那么就会到第二个问题,虐女情节是否有必要?
提到必要性就不得不提到虐女情节既然在故事中存在,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出现的目的又是什么。就好像一本书有其脉络一样,顺其自然地在这个时间点出现那么没问题,如果没事找事突然可劲对着女人轮番轰炸虐待是为了什么,心理难道不清楚?
同样涉及虐女情节,为什么有些产出给女性受众带来的感受除了窒息还是窒息?我之前就说过,因为大家只能看到这些女性角色的艰难,却看不到更深层次的立意,比如批判和反思。创作者意图根本不是通过女性的悲惨遭遇映射时代对女性的迫害,不然也不会放弃女性视角转向加害者立场。
那么文艺作品如果只描述女性苦难而不描述反抗斗争,别说女性觉醒,甚至连作为旁观者全知全能视角下的批判都没有,而是在合理化虐女行径,那创作的目的就不是反思社会现实也没有想改变现状,而仅仅是为了传播虐女的爽感,为了虐女而虐女,然后再配合轻描淡写地将苦难轻轻放过,是因为痛的从来不是牠们。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虐女情节严重的故事,消费市场如此广阔?
因为这个社会的基底就是以女性受压迫剥削建立的,寄生在女人身上,虐女的确是常态没有错,十分符合主流的观点,可和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就像之前说过的,不停地人为制造苦难,又去歌颂这种苦难。
所以这里非常热衷于虐女,不止现实里面虐待,文学艺术创作里面还想着法子虐,艺术创作完了还要继续在现实里虐,就这么反复的虐待着,彼此互为支撑、互为表里,又称赞着病态关系。
虐女给这些人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之前说过的,男人在虐待女人中获得权力感,部分女人代入男本位视角通过虐待同性获得权力感,也就是通过虐女,牠们获得了虚无的“快感”,通过和女性苦难对比获得优越感和虚荣心,这是一种对于女性群体的*(羞辱?)和挑衅。当然,通过凌虐她人而获得快感本身就是病态的体现。
男性特别热衷于虐女,将女性非人化,意在否定自己根本从女身而来这一事实,抹灭必然联系,遮蔽真相,打造谎言。这样牠们对女性作恶的罪恶感就会减轻甚至为零,加之本身也不用付出任何社会代价。
而如果女性也热衷于虐女(不论是现实或者创作),只能证明你也在将自己的同性非人化、她者化、客体化,将自己从女性的真实境遇抽离,假装自己非女,得出的结论只要“受害的不是我”就可以,冷眼旁观她人苦痛,更有甚者会主动代入加害者位置享受虐女的“快感”,就为了逃避现实,向男本位倾斜,认定「我不认为我是女人,那被剥削被伤害的就不是我」。
那么,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虐女”情节?
结合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个人非常反感为了虐女而虐女的情节,譬如想到刺痛女性就给安排她被强奸,然后荡妇羞辱,再逼女人去死这种泛滥成灾的设定到现在还是热门选题,加上莫名其妙的强奸幻想,完全是对二次伤害以及对女人的驯化,很多女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你们是只能想到这种情节来伤害女性了吗?
很明显的是,对于传统保守的糟粕,文艺作品都是有倾向的,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批判贬斥的,或者是如其所言仅仅是分解剖析式的历史展现,还是为之辩解大肆宣扬,自有其情绪所在,但凡不是没脑子的就都能读懂。
也就是说在描述女性真实境况时所带的情绪或态度,大部分女性是能够感知到的。各位不要再假装“客观中立”,你是支持或是反对都会被细节泄露出来。那些拿着虐女获得精神快感和高潮的人就别装自己是在客观还原,因为你们的故事除了虐女读不出任何其她内容了,除了虐女,除了给女人带来什么都做不了的绝望感,还有什么用?
不要觉得女性看不懂故事,也不要认为女性在否认描述现状的题材。放弃女性的立体人设,塑造女性平面形象,在虐女中处处为加害者狡辩、处处强调加害者的无奈,只为最后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请问女人的血泪苦痛是真的不值一提吗?
目前的女性创作需要的并不是创造不必要的苦难,更不是跟着男权歌颂苦难,而是要批判,要反抗,要新生,以此引导和鼓励更多女性。
虐女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虐女,我看一切就到此为止吧。
——
我谈这个的时候别跟我提什么男的火葬场车祸自残求原谅这种垃圾情节,失忆车祸癌症我看是批发来的,说到底就是对人物和故事本身设定的怠惰,这个谈起来又是一篇长文但我不想谈,至于不论怎么虐待一旦要死了就是好人了的逻辑我敬谢不敏,说到底根本不是虐男,就是为了男的狡辩,为了男的着想,目的性极强在为了替男的抵消过去而已,所以请带着滚远点。
——
@这篇文章我也印象深刻!我一直很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经典的、剧情类以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最近主页能看到对《狩猎》和《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两部电影的批驳,按说这两部也是属于我会想看的题材(特别是前一部,对于自由人时期的我就是“讽刺社会现实”的类型),但是一直觉得有点怪,所以没有看。可是第一部就是在讨论小女孩诬告、心疼男人的主题吧,再联想到当下所谓的“诬告零成本”,真是幸亏没有看。第二部则是我不会感兴趣的爱情题材,也涉及了“恋童癖”…似乎本能地避开了类似文艺作品对我的影响
—@作者:女性意识觉醒会让女性重新对文艺创作进行审视,毕竟长期由男把持文艺界话语权下,女性视角的缺失真的太久太久了。
@同意!自从发觉女性视角,我觉得万事都可以讨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奇有趣的体验。不仅有文艺创作,还有自己和亲友谈论的话题、亲身经历、社会新闻等,坚持女本位看待问题真的很有必要
(❀邮箱:【观点输出】对虐女文… - @二次元男凝Forum的微博 - 微博 (weibo.com)
//
@怪不得我在看那些描写女性苦难的文艺作品的时候如此压抑痛苦,仿佛一遍又一遍地经历过她们经历的苦难痛苦,享受虐女快感的人都该死
@还有《祥林嫂》,鲁迅是把名声给赚得盆满钵满的,但是现实呢?!牠们就像一群变态,就是爱细细品味女人的痛苦,喜欢看着她从发疯到麻木……
无语🙄🙄🙄🙄
@“爱猫的人会反反复复回味虐猫视频吗?
那爱女的人真的会去看虐女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