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艺创作的速食怪象

韩剧是铺天盖地的狗血大戏,剧中人动不动就因为一点感情歇斯底里,所以回忆起来能记住的形容词就是夸张,也是因为夸张而丧失了切身的真实感,时刻铭记着自己是旁观者是不小心途经的路人。日剧却是因为一点生活细节就能够想起的熟稔,时间好似其中的一双翻云覆雨手,能够想起来的也就是日复一日地刻入骨血的平淡,正是因为平淡反倒多了一丝身临其境,偶尔让人产生错觉,误会自己其实也是剧中人。
因为拍摄手法的差异让人回想起来的温度都不太一样,因为题材的差异所以代入感也不太一样。豪门恩怨、绑架勒索、破产清算那些商界的你死我活,哪有细小的恶来得可怕,因那些实在太遥远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哪能遇见这些事。可是父母逼婚、职场性骚扰、劈腿的渣男、偷窥狂尾随猥亵这些反而随处可见。这种共感才叫人难受。
比起国内还停留在爆款偶像剧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选择逐渐看向普通人的生活,敢于正视现代人的内心。遇到困难想要逃避,不想没日没夜的埋头加班,休假想一个人呆着讨厌强制社交。影视剧不再一味地宣传光明,更愿意把这些呈现出来。告诉你,不是你一个人在面对这些,你看我们都是,但我们仍然努力活着。看到那些就好像看到被裹挟的自己。
国产影视堕落进速食时代的怪圈好些年了,一部剧从开拍到成品时间越来越短。倒不是慢工一定出细活,但是快工就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粗制滥造。资本运作在“安全”又没有营养的地带来回打转,无情的机械化流水线在不停生产着热气腾腾的垃圾,观众端着强制分发的不可回收垃圾还要说一句谢谢产出。无趣。
现在是拍剧只让拍特权阶级,买东西都是奢侈品,演员都是美女俊男,普通人、平民都在不断地失语。要么就是彻彻底底的献礼剧,只是为了洗脑。
为什么消费市场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呈现普遍下沉趋势?可能因为大多数人经历长时间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后,人在选择上确实会选择不费脑的作品消耗时间,包括大众品位的变化也和受教育程度相关,她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有限,东拼西凑言之无物的文字也能够得到喜爱,这也能够解释一些收视率问题。
包括越来越碎片化的剪辑,像国外一些剧会压缩到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程度,国内视频平台短视频的流行背后不仅是品味降级、注意力的切分,污染一个人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更多体现的一个人只能拿出几分钟来的事实,稀碎的时间背后是被剥削的本质。
文艺的审美下沉不仅是舆论导向、糟粕回潮形成的市场选择,和越来越严苛的被剥削状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工作后不论什么消遣都会优先选择不费脑子的,而小白文爽文为什么市场广阔,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快餐读物和大部头砖块书,男权剥削造成的身心俱疲是很难被治愈的,这种乏累是刻入骨髓的很难让人提起精神和兴趣来,于是为了迎合这些普通人,快餐式“创作”如火如荼,审美品位都有限的作品层出不穷。
荒诞不经的“喜剧”盛行,观众读者积极性高涨,大开市场门路,通通为此付费。收视率的上升不过就是代入上位者的情绪爽感在作祟罢了。逃避现实烦恼的途径是通过收看这些作品来意淫自己作为上位者的生活,何其荒谬。
大概就是生活与生存的区别,我看做饭花了半个小时,有人都会说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想到人没有时间浪费,看个短视频都要加速,没有时间细细雕琢,永远在剥削被赶着跑,太悲哀了,正是因为遭遇如此严苛的剥削导致她们容易做梦,想要躲在幻觉中,甚至在想象中置换位置骗自己。
而这里,大众都沉溺于活在精神鸦片中自欺欺人罔顾现实,所以古代拍出来是古偶,现代拍出来是现偶,民国拍出来也是民国偶像剧。不管套了一张什么样的外皮,内里都是没有变的男权“爱情”,或者说陷阱。而她们感受到的世界越逼仄,幻想就会越美好。任何问题都可以被浪漫化、玩笑化,以欢乐轻松的外皮去覆盖罪恶肮脏的内核。
给偶像袪魅,是成长的第一步。
一个世代过去,漫天偶像都坠落在生活里,无一例外,不外如此。
——
@的确我现在做饭半小时都嫌久…明明也没什么事情做,但就是觉得做什么都是浪费时间…处在无尽的空虚焦虑里
//
@新闻也很有问题啊,明明男的犯罪率高,扰乱行政治安秩序的时候也多,器质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也更高,这都是有据可查的,随便网上翻翻数据到处都是,你看看新闻,只肯报道什么母女插队,女学生将碗扣在人头上,精神病女患者在车上辱华被人制服,女司机车开不好还有女子高铁闹事……奇怪的是女的杀男这类恶性事件同那些小错误一样在性别比上占少数,他们却从不报道,然后再看看,男性偷拍产业链这类事件全在压热度,单个单的男性性骚扰和杀人事件倒是会报道,只是热度还不如“诬陷偷拍”来得大,虽然大量研究都证实诬告率只是不予立案率的十分之一,说一句“y子不行”是打拳,官媒底下热评第一“小仙女这么好的词都被她们败坏了”不是打拳,而是反对打拳,
然后再看看各类创作,一堆爱男辱女作品层出不穷,腐女沉浸在“没有女人就等于没有女人受到压迫”的世界里将自己闺蜜的优点赋予男人,为看上去完全脱离实际的情节感动得涕泪交加,然后回到新闻继续跟着y子义愤填膺“小仙女这么好的词都被她们败坏了”,只能说女权任重道远,反扑从未停止过。
—@作者:新闻的春秋笔法从来利男,舆论口和创作口风向其实都是“被允许向某个方向吹”。


国内文艺创作的速食怪象
http://example.com/2025/04/01/novel-38/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