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假人的出现——男性虚拟形象的美化与神化
从描写男人本性但完全接受这一切,到不接受男人本性而塑造男性完美虚拟形象,是女性意识的提升吗?
我想我很难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不谈太远,二十多年前的言情小说,女作者至少还敢写一些招人烦的男性形象,因为那些人物设定取材于男活人,背后都是一些实话,当然我不是说她们的局限性不存在,她们的局限性是知道天残垃圾,却依旧包容,推崇浪漫爱叙事却对其弊端只字不提,类似于婚女知道她老公家暴依旧死咬着不肯离婚所以用各种方式去修饰和掩盖让她不离婚的行为合理化。
包括主流现在看不起非常鄙夷的琼瑶,当时在封建伦理依旧压制人欲的前提下,她爱情至上的浪漫爱叙事风格受到很多女性欢迎,而现在各类人士攻讦她的方式大多都是“她当过小三”“她三观不正”。
暂时不提为什么道德要求和审判都冲着女性作者去,而对那些出轨家暴甚至谋杀的男作者轻轻放过甚至避而不谈,琼瑶小说及其衍生影视作品倒是从没把女性角色当作男性角色的饶头,甚至说她笔下是不吝描述男人恶劣的一面,不完美的男活人比如何书桓就被骂了许久。
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女性觉醒思潮下,女性尊重自己的女性本能,再去看之前的那些故事,很难不觉得女性角色在服从女德逆来顺受,也很难不觉得男性角色一个比一个恶心。越是着力多越是贴合男人本性越是真实男人的切片剪影就越讨人嫌。
大多数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她们根本无法接受男人的本性,也就是无法接受男活人。于是迎合女性取向的虚假的被打造出来的完美贴合女性需求的男假人形象应运而生。
现在以女性为受众的文艺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男假人形象出现,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属于灵魂嫁接,将女人的灵魂和品质嫁接给男虚拟形象,本质是一种偷盗。现在很多女人能够理解婚姻帮助男人掠夺生育成果,但其实将女性的灵魂嫁接给虚拟男性同样是一种掠夺,导致女性形象的毁损灭失。
心理学的投射指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她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这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女人笔下的男性形象和现实男人相差极大,是她们在将自己的品质和灵魂投射给了男人,也就是度己及人,将女人内在生命的一切都投射给了外在世界的男性形象。然而将高维生物投射在低维生物身上本身就是帮牠们抬高位阶了。
对于男假人的塑造,其实就是背后的男性虚拟神像的崇拜和美化,嘴上说想撇清和现实男人的关系却字字句句都在爱男,也就是她们能够认识到遍地天残劣精,她们的想象里却依旧存在着一个不可战胜的完美男神。
女性群体内对天残的认知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看透天残本质,解析过天残,对天残有一定了解;二仍受男权主流影响,不了解天残,迷信男权权威理论和认证。
后者爱男厌女是一定的,但前者对于天残的态度就一定是厌弃吗?并不是。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分歧,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一部分女性能够认识到现实男性的低劣,却依旧摆脱不了精神层面上的“依赖”。
因为男权曾经实施的性别隔离和性别回避制度(闺阁制度居室隔离、不同席不共食不相授受等回避),导致女性与真实男性的接触少,对天残的本性了解不足,而且这种制度加上舆论引导,通过谎言批量制造性缘脑和男性完美形象,在那个时候很难被戳穿。
但现在,除了年纪比较小还不知事或者生活在比较纯粹的多女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排男)外,几乎很难说一个在男权社会长大的成年女性对于男人本性是一点也不了解,因为你或多或少都被迫与男人打交道。
既然了解了男人部分本性,那就很难再去认可牠们这些天残,而身边却都是被兄弟会包围。有一些女人无法接受这一切事实,就转而走向虚拟,创造出符合她们想象的男性虚拟形象,她们无法从男人那里获取善意,就在想象中让自己从虚拟男性那里获得尊重,这是新时代的掩耳盗铃。
当这些人试图将男性虚拟形象与男人本身彻底分割的时候,其实只需要问一句「为什么承接女性创作者和读者美好想象的载体是男性形象」就能够打破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
我不否认那个男假人背后是女人的灵魂,但连想象完美形象都只敢想象男人,难道不可悲?这同样是女人的失声。所以有人说言情美化直男,原耽美化男同,谁也别说谁。我就好奇,是不是不能把精力放在女性角色上?
包括粉丝对于男性明星的再创作,用心理解析将女性品质赋予投射给牠们,也是如此。
对真实形象的回避就是对虚拟形象的美化。男性角色的霸道其实就是女性自我的缺失和羞耻心。
其实非要说起来怪可怜的,因为现实不存在,所以只能靠想象来构建理想中的男人,偏偏美好品质还都是从女人身上偷来的。但这些想象的前提是她们始终在自己的人生中给男人留了位子,正是因为留了位子,所以才对男人有要求,现实男人无法满足就走向了虚拟男性,也就是说虚拟男性这一席之地是她们给的。
而最大的问题是她们凭什么认为自己的生活中需要男人呢?真相是男人并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不管是完美的还是不完美的,女人都不需要。
很多“自传式”言情小说的起底帖子,几乎个个都是出版社联合作者造假,营造虚伪人设,越深究越能看到漏洞,其实背后根本不存在这些人。欺骗的目的是“真实感”,是为了让更多人为谎言付费。用这种虚假的东西来骗不谙世事的小女生陷入“爱情迷信”。
同样是性缘关系和浪漫爱叙事的框架下,我宁愿见到对女性的自恋自怜情绪厚重,也不想看到以女性的口吻去疼惜男人,当然两者都没有跳出性缘局限。
加上我之前说过的女性角色面目全非甚至女主都是面目模糊的,那如何不算是一场对于男人完美形象的大型意淫。
那些浑身缠满镀金绷带吭哧吭哧忙着入侵女性空间的男性虚拟形象,只要掀开女性盖上的遮羞布,就发现里面其实依旧没有脱离男。所以,爱男性假人怎么就不算爱男呢?这至少说明这些女人对于男性虚拟形象有精神需求,也说明她们还没有脱离男性必不可少的滤镜。
她们依旧是男性崇拜下最虔诚的信徒,秉持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为逻辑。
然而那座虚拟神像并不是神明,是新式监牢。
——
@我曾经也对创作男角色很有热情,孜孜不倦地写,但后来发现那只不过是因为我那时候看到的精彩的人生全都是女作者喂养出来的假人的人生。放弃的契机就是当我终于开始长篇写作写了十几万字,不得不认真刨析角色的时候我也不得不认真刨析我自己的内心,才意识到我编不下去了,因为我生活中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过任何男人也不想了解,我只懂女性的内心只有女性的感受,如果我非要把自己的感受装进一个非女的壳子里无异于是自欺欺人,而欺骗自己的写作我进行不下去了。想通了之后其实就没那么难以抉择,把以前很珍视的几十万字文章全都删了。
—@作者:是,其实现在女作者写的男性角色绝大多数投射的都是女人自己。
//
@我发现女生对磕cp有着及其疯狂的热爱,这是什么心理,性缘脑吗,我现在也会磕但同时又很反感这种磕cp的风气,已经在戒了= =
—@作者:因为自身爱的匮乏,而投射在别人身上,追逐一种代偿和刺激感?其实我也蛮好奇的。🤔如果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动容的话,人的感性认知受感染挺正常。如果热衷于把人和人凑对非要用性缘关系来联系,感觉就和那些天天给你介绍相亲的人一样烦,的确是性缘脑。
//
@我是真的很讨厌虚拟的什么完美男人,因为那些本质是男人根本不可能拥有的,只有女性才会拥有那些完美,厉害的特质,将女性特质强加在虚拟男人身上甚是恶心。我觉得这一点的本质还是爱男
—@作者:嗯,把自己的品质嫁接给男人,和把生育成果送给男人,其实是一样的行为。
@所以我早不看这些垃圾了
//
@其实很多女性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严重的“厌男症”(没有才不正常),对男人的油腻、虚弱、狂妄、厌女仇女的特点早就无法忍耐(观点来自《两女国》)。但男权于此的对策是推出“假男人”,女功男占,硬把男的渲染得高大上,给女观众提供精神致幻剂。我们要打碎这些致幻剂,把主体性抢回来。
—@作者:厌现实男,爱虚拟男,怎么不是爱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