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消失的“玛丽苏创作”
少女漫和言情小说,说是说受众是女性,说是说创作者也是女性,但是否真的有利于女性却要打上问号,因为创作本身就要看以谁为中心刻画人物形象,以谁的利益为福祉,以谁的动机为导向。
如果只是以女主的角度衬托男主的优越,那只是打着玛丽苏的旗号写着苏男人的故事,是虚假的谎言,是恶毒的骗局。也就是在借着女主的壳子在写男主的美好、优秀、人物弧光,因为这些男性形象的丰满建立在女性形象的模糊不清。
在这些故事里,女性角色往往作为被动的、麻木的、被夺取的资源存在,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怎么去判断这点?很简单,那就是,抛开你本身的态度和观点,不谈先入为主,只说你看完这个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性别,你偏爱的又是哪个角色。观众和读者主观上的第一感受和反应很容易体现出主创作者的意识形态输出。
如果是秉持正义的女主角,她的性格品质又是否能够打动你,她是不是如设定一般善良大度坚守原则?是莫名其妙的善吗?如果是无恶不作的女反派,她的行为动机你又是否能够理解,她的角色形象又是否鲜明生动?是无理由的恶吗?如果是背景普通故事普通的女配角,她的经历有是否能够给你留下一点鲜活的印象?
如何分辨作者对于女性角色有没有用心认真去刻画,就是随本心去看读者对女性角色的情绪是共情理解、心疼动容,还是向往欣赏甚至崇拜,甚至当做榜样想要成为那样的女性,就连女性反派也可以感受得到她的独特魅力,同她所痛所恨,而不是平面的工具人。
又或者说,读者看完的感受是不论怎么想都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女性角色,不论善恶,都觉得不合常理。说女主是菩萨心肠,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菩萨有问题。说反派是蛇蝎心肠,但闭口不提她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塑造一个独立、完整、不依附于任何男性角色的女性形象,故事脉络以她为中心展开,将她当成故事主体,让故事情节为她服务,是要用心的。
有些作者连给女性角色一个圆满的行为逻辑都不肯,或许懒惰或许笔力不够,或许根本没这个意识,甚至说对女性角色充满恶意。或者说,很多时候女主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让读者代入她的身份,因为性缘对象是读者或作者喜欢的男人?那不过是一场对于男性虚拟神像的大型意淫。这叫什么女性言情/少女漫/乙女游戏?
我倒想问问这些打着女性受众旗号的创作,敢不敢正视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究竟是角色自己,还是镶嵌在屏风上的金丝雀?
所以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些题材作品最后火的都是男主而不是女主,因为女主纯粹就是给读者观众代入自己体会爽感的工具人,根本没人在意女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完整的成长线和脉络。这类创作打着女主的幌子行爱男之实,实际上就是千篇一律的男强。
如果一部作品让你你的注意力都在男人身上,那不用怀疑,肯定就是我说的这样。
如果能遇到这些人笔下的角色,我想我会说你们身上的味道可真难闻,大概就是劣质“玛丽苏”的味道吧。
玛丽都消失了,还说自己是玛丽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