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

理论输出和爱女文创内容不同,其实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理论建设有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甚至引领着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我反复强调女身哲学和女权理论一定是最核心最根本最精华的存在,是高于文创本身的,但作为被影响又能反哺到理论的部分,狭义的文创(除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结晶等理论建设外的其余创作模式)确实也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个人并不觉得需要因为爱女文创有关于意识形态的深层输出太少而否定其作用。
有人讨论时提到,其实男权文艺影响到人也不是靠背后深刻的意识形态影响的,同理,其实爱女文艺对于理论的输出也太少,甚至会因为小说或者影视剧的性质追求可读性而主动放弃很多内涵。
的确,男权文艺这些玩意儿其实也没多少理论输出,但男权文艺存在的作用并不在于需要有多少深刻的理论输出,也不在于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有多厚重,实际上很多男人写的玩意儿这俩都没有,主流评价中再高的男人写出来的作品本质依旧是生殖焦虑,从来没从牠们的单细胞视角中走出去。
那么,这些玩意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男权会放任且鼓励这种作品存在?为什么牠们热衷于制造这种垃圾?其实目的在于被男权文艺铺天盖地的围剿下营造了一种文化处境,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地接受牠们提供的前提条件,而且往往这个前提在最初的阶段很难让人察觉到。
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处境?爱男厌女的处境。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作品本身。怎么说呢?就是这种创作会营造一种理所当然的文化处境,作者也并不一定会告诉你为什么、凭什么是这种处境,但会不断地说服你接受这种处境。
比如,在你眼睛看来,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花儿是五颜六色的,这就是一种浅层认知,男权对你进行意识形态洗脑把你的眼睛遮住,让你的认知变成天是绿的、云是红的、花儿是黑的,你刚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慢慢地在对方一直这样劝服你的前提条件下,不断地丧失思考能力,你就真的相信了这种说法。
最后真的接受了这种被灌输的“真理”。
也就是我之前说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集体智慧结晶等等理论建设会归纳总结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男权自然也有一套怎么去圆谎的理论,虽然漏洞百出,但在女人接受了男权存在的前提下,也很容易被蒙蔽和迷惑。但浅层次的文艺作品并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些作品仅仅只是让你接受事实就是这样,它只是陈述这个现象。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就是,男权理论会解释天为什么是绿的(虽然是以造谣的方式),所有男权文艺作品里面都会写天是绿的。你看多了就真的以为天是绿的,再去听天为什么是绿的的解释,就“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
也就是说这种文艺创作从不解答为什么也没有义务去解答,且受作者认知所限,其中大多数根本也没能力、没法给你解答,但是会告诉你是什么、让你接受作者所描述的存在为正常。比如大众对虐女情节习以为常,但真要她们说为什么要虐女、为什么虐女存在,她们能说出个一二三吗?还是只会叹口气说,写得好,这就是现实啊。
也就是说男权文艺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然后接受这种“现实”。
这些作品不会继续深挖也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它们仅仅是描述。包括此地被吹捧的反封建著作(就不提哪几本了),或许它会描绘封建社会的败落,诚然有时代局限性的问题在,但它会写为什么败落为什么封建制度不好为什么要反封建吗?不,它只会写败落,甚至说所谓的反封建思想也不过是后人的附注,后人往往会利用理论去反证且夸大它的作用。
因为那些就是在讲故事,哪怕是悲剧也不会盖棺定论说这个悲剧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只会讲这个悲剧是怎么样的。背后的原因都是要理论建设去总结完成的,故事的存在仅仅是提供这种处境,不论是纪实还是想象(也是对现实的反映)。
我认为爱女文创的确为了可读性必然会损失部分核心理念的输出,比如你要创造一本讲故事、有可读性的小说和写一本进行意识形态理论输出的书是两码事。文字很容易骗人,因为巧言令色,甚至也不讲逻辑。
这种判断并没有错,也不是杞人忧天,甚至我说更难听点,暂且不提为了情节而放弃一些观点,为了迎合主流审查而遮蔽一些主旨的事,女性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理念能否被读者百分百接收都不好说,更别提一些人还会根据自己的男权脑来恶意解读,刻意扭曲作者的本意。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多文学分析家看同一本小说得出的结论都可能五花八门,更别提生活背景和经历迥异的读者。比如一个作者眼中无恶不作的坏蛋反派,作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但也可能被一些读者解读为立体的人物形象,这很常见。抛开作者笔力不够的问题,作者选择讲故事这种方式的结果就是,这个故事,读者选择怎样去解读以谁的角度去解读。
也可以这样举例:同样是反婚,女权的废婚理论、意识形态会直接明确地告诉你女人定要反婚、女人为什么要反婚,一条一条给你摆道理列证据讲逻辑说清楚了,没有留任何余地也不会留任何余地,我之前说过,理论就是非常先进尖锐的,就是非此即彼的,不能打马虎眼也不能和稀泥搅浑水,理论没有那么多灰色地带;
爱女小说则是作者可能为了宣传反婚而在整个故事中塑造了一个终生不婚的自然女性形象作为主角,她可以以褒奖的口吻描绘这位女主角,极尽赞扬,但很少会明目张胆地从理论角度解释主角为什么要反婚,这就很容易从反抗男权的伟大实践变成了个人“自由”选择,有无数模棱两可的地方,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如果要讲道理就会变成“说教”,最后就可能因为任何一个细节被基本盘的大脑解读为“她没遇到好男人罢了”。
一本小说讲多了道理就没有了情节上的可读性,会让读者变得疲乏,大多数读者也不乐意听作者说教,所以不愿意看硬塞既有答案的小说,抵触作者比较强硬的意识形态输出,这很正常。这也就导致了作者对于理论阐释的妥协必然存在,所以这也是和理论建设的区别所在。
但是我们需要因为这些否定爱女创作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因为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彻底放弃实践,是因噎废食。所以,我的态度是,先去做试试看,看实践和理论存在什么差距,我们可以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
因为女人去创造一种爱女利女的文化处境也很重要。
这种文化处境即使不提对有思考能力和反抗能力的成年女人产生影响,我想对于未成年女孩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女性群体里并不是只有女权主义者和基本盘,还有新生的女性力量,怎么去争取怎么去引导她们成为自己一方,这很重要。比如我为什么想写童话新编,可能写得不好,我也知道按完美的爱女标准去评判,肯定很难合格,总能有挑错或者挑剔的地方,但是我想找另一个新的出路。
所以大家可以想想,你是想让小女孩去模仿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不断地雌竞,还是想从小就在小女孩心中种下女性希望的种子。
比如落体人就是一直因为男权洗脑的存在导致应激,转头直接否定文艺创作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总是说文艺创作怎么影响人了,是你们太脆弱太容易被引导。
但实际上对于可接触信息来说,通俗文艺创作的确就是最影响人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男权文艺一直在影响人。从你开始听人说话,看人演戏,读文章开始。
小孩子确实会模仿自己看到的一切,你如果去仔细观察就知道。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我大概是四五岁的时候跟着我妈一起看《苗翠花》,我还看不太懂,但心就被种下女侠的种子,我妈说我那时候最爱学苗翠花摆的招牌动作,仿佛下一秒钟就要揍人,还给自己起小名叫小花。那个时候,我看了科幻剧就想当科学家,看了香港的律政剧,心中就会种下对于正义的追求,原以为是小孩子过家家,但事实上这些也一定程度上真正地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小孩子的认知就是大人塑造的,清晰地反映她们从成年人那里收获了什么信息,她们接触到的世界就是成年人给她们的世界,感知到的也是有限的区间,她们太过弱小并没有挑选的权力和资格,对于这一切只能接受和模仿,这就是她们感悟的世界。所以,小女孩看多了后宫剧就会在家披床单当自己是贵妃,看多了探险剧会用伞搭帐篷假装是山洞,看多了武侠剧就想去学武术当行侠仗义的女侠。看不同职业的职场剧,也会对某种职业会心生向往。
这些职业电视剧需要去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存在女律师、女飞行员、女医生吗?不需要的。它们只需要告诉女孩,是的,这个世界上就是的确存在女律师、女飞行员、女医生,然后再介绍她们是怎么工作的、怎么生活的、怎么实现理想的。它们只要让女孩们看到这种可能性,让这一切不再不为人知,让女孩知道这很正常、这不奇怪,就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
文艺作品确实影响着人,你不能因为后来自己改变了就无视之前的塑造。正是因为我看过的故事二十多年了都还没忘掉,现在还有点后悔当年应该看一些更好的作品种下更深的种子。
所以,给小女孩种下对人生的梦想才是爱女文艺作品应该做的,然而现在却是男权文艺投恋爱迷信的毒,哪怕动画片也是如此。导致现在的女孩都只想着谈恋爱,从小就开始雌竞开始厌女,甚至有些还信了男文人的鬼话连篇,然而男人性别议题上有一个好东西吗。
精妙深刻的理论,小孩子看不懂的。甚至小说用词太过高深她们也看不懂,她们很多年纪小识字有限,所以她们爱看童话爱看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因为童话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因为图像识别比文字更简单。就像通俗文学永远比严肃文学受欢迎一样,最容易被接触到被影响到的反而是通俗化的。
这种感觉其实也像如今的下沉文创市场,无脑创作反而卖座,不仅符合当下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挺符合巨婴众多的现实。因为大家都在上网的时候很容易忘记互联网媚青的特征,回到现实,之前的数据是几亿人月收入仅一千以下,网民中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非常普遍,甚至文盲也不少。你一上来就让她们有时间去读读理论,她们可能还觉得闲着不如看无脑电视剧,这也就是市场所在。
我想很多人很难理解的是,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人的三观、认知、价值理解都和她们能接触到的主流文化产品相关,甚至就是后者塑造的,就是那些大家看不起的影视剧小说的内涵和浅薄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构造了这群人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包括教育理念洗脑。
这些文创作品会抢占先入为主的概念,先给个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一种理所当然,就能够让人找到很多理由去构建整个社会结构,就好像如果要制造对一个人的厌恶也是放大各种缺点进行恶意解读然后让你再往里面套,好像她真是这样一样,你自此就会戴上滤镜。
随着这种影响的扩大化,会有更多的人制造更多类似的作品,很多不是受众的人也会被卷入其中的,就像主流文艺无处不在的腐蚀一样。
比如神话小说新改,新编就会替代旧编,原本一个私自的设定如果被普遍接受,就会成为新的世界大众对于神明的认知,之后会有更多作品采用这种设定,父系篡改母系神就是如此,甚至女娲的传说也经历过女娲是男人的荒谬论述,我们现在是觉得可笑,可曾经深信这一切被洗脑的人呢?
所以,我说句实话,愿意去啃深奥理论的人肯定没有看小说电视剧的人多。但如果因为浅层的输出让她们感兴趣而愿意去思考,再去读理论,也不妨是件好事。
思想理论总结等意识形态类的输出和小说影视剧这种文创载体承担的本来就是不同的社会责任。不必强加给对方,也不必承担过多。我理解很多人对于爱女创作的过分期待导致的信任反噬,也是因为文创具有意识形态输出的特征,所以寄托过多,恨不得爱女创作一出现就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只要人人看过人人就都女权了,结果发现根本做不到就认为思想输出不够是一种缺点。
但其实,这种前提根本就不现实,大家也都承认了爱女创作理论输出有限,看过就能女权的人也很少,别说看爱女创作了,就是看过富含信息量和价值的理论输出的人里面觉醒的又有多少,你我心中都有数,不然女权觉醒也不至于现在还在基本盘的包围下举步维艰。且爱女创作落后于理论建设是很正常的场景,因为创作本身就是受女权理论指导的,是在女权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女权理论必然是领先在前的,总不能以落后指导先进实践吧?
借用姊妹的一句话:「理论建设的作用是把更多的内容意识化,但意识化的对象,恰恰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进行感染。文艺、娱乐的作用,在于“自然化”。」
比如原耽题材的出现建立于女人对于男同的了解或者男同理论的引进吗?不是的,在所谓的学院派夸夸其谈欧美自由女权那点剩饭之前,这里就已经开始加速了,甚至说她们后来只是想着法的给原耽添光,因为习惯原耽的出现(书店里面畅销书排行都是一堆原耽书)然后合理化它的存在的这些理论才逐渐走到主流被人关注,然后再是男同网络话语权的极大提高,原耽作者开始为男同发言等加大输出意识形态,然后这几者又开始互相影响循环。当然你要我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场景也可以说,但它们获得关注在理论被广泛接受前毋庸置疑,甚至很多作者根本不了解男同就已经写了书输出男同相关的意识形态,这种人日后听到理论反而更加心疼男人。
所以你会明白,营造这种“理所当然”是有作用的。
事实上,就和六七岁的小孩子看不懂深奥理论但能听懂子供向童话一样,两者针对且产生影响的受众本来就是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两种表达方式就不一样,非要相提并论认为是同一回事,要求爱女创作承担太多也是苛责,把爱女创作当成小女孩的思想启蒙(也有部分成年女性的精神需求)最好。
哪怕爱女创作的意识形态没那么深刻但能够埋下种子引导更多人去理解女权理论,我觉得就是好事。我也理解为什么一些姊妹认为沉浸于故事是另一种奶头乐,但我希望你们能够从女人实际上不该有这种精神需求来论述而不是一杆子打死所有爱女文创(但我个人对此保留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暂且无法说服我,目前我认为女人有精神愉悦情绪价值这种需求很自然)。
当然,你有男权病,选择直接喂药治病,和给药裹上各种糖衣包装然后喂进去效果的确是不一样的,你光靠那点糖衣确实治不了病,毕竟药效被稀释了千百倍。但对于可能根本没想吃药的人来说,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喂了点,这就还挺有意思的。
谈影响不可能只从对女权主义者的影响来谈,女权主义者越过这些思想、已经走到前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你就放心大胆地往前面去,不必回头,该跟上你的自然会跟上。
——
题外话:
我对出版没执念,爱女创作出版不出版,我也不是行业利益相关者,我不会说让大家都买也不会说让大家都别买,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但对于出版行为的利可以认识到两点:一、纸质版作为实质载体在电子化信息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收藏;二、出版行为本身也代表着市场对于作品影响力的认可。
当然出版也不是都好,出版行业的过分包装、溢价现象也有,甚至在部分网红作家身上相当严重(借着名声动辄几十万字就要大几百元,毫无信息量的废话也能大受欢迎);再就是说过很多次的,为了出版而向主流审查低头的事几乎本本都有(而且鉴于审查标准的不同,各地环境都不一样,《三体》外国出版因为厌女而需要改动大量情节也算报应)。
然后,多说几句,最近各平台销号的人比较多是因为受蛆头子带蛆人肉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安全了,我完全理解女权理论输出在这里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明白理论输出的珍贵,所以才会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是高于其余层次、是最根本的。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想说,危险时刻保留力量日后反攻也是一种策略。
——
@!!!!!写得太好了,文艺作品确实能传播思想(不是指严谨的理论)
爱女文作为意识启蒙真挺好的,我推荐给我妈看,她说有些情节很变扭,然后我会引导她思考里面的情节,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规训。她,深表启发。
—@作者:嗯,这些文创没法承担理论核心智慧结晶作用,但松散地体现出来的方式非常容易让人接触到。之后的升华就是理论建设要做的了。
//
@我觉得要坚定地对男权文艺洗脑包说不。牠们掌握叙事话语权就导致浪漫宗教爱洗脑包盛行,如果没有觉醒,很容易上当。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blog的讨论氛围也很好。应当有更多全女线上平台可供讨论,至少让小女孩看到除了蝻➗那一套理论之外,还有更多美好的可能性,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让小女孩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作者:😖一直有姊妹在试图努力做这种社群的平台,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
//
@之前关注的几个媎妹最近都不输出了,我首页都刷不出什么内容了。希望她们能在现实生活中过得顺利开心😊
—@作者:又会有新的一批出现的,我相信。
//
@btw(by the way 顺便提及一些)男权文艺给我一种往下拽的感觉,看完我得不到任何心理支持,其中的各种亚文化,更是感觉处处都在否定我。男的看男权文艺一定很舒心吧,呵呵😒。
—@作者:其实女权觉醒后看以前觉得没问题的很多内容,现在都觉得越来越恶心了。
//
@理论只能救还有救的人,通俗的爱女文学却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大多数人都变成有救的人。


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
http://example.com/2025/04/01/novel-35/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