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好品质嫁接给男人是对女人的羞辱
有时候一解释又要从头开始解释。
的确,美好品质应该是人类共有的,不应该被某一性别所垄断,这是应然,但男人究竟有什么美好品质?暴戾恣睢?刚愎自用?偷坑拐骗?
因为父权篡改事实真相,导致大部分美好品质被男性所垄断,营造一种厌女拜男的社会氛围,形成假象,美好品质由男人专属是假想状态——但被大部分经历父权洗脑的人接受并认为是“实然”。
举例:“真男人”——曾经也一度是夸奖男人的高频用词,说一个男人是个“真男人”也可谓是最高程度的褒奖。现在再来认真分析下这个词语,不由得想反问一句男人是什么好的褒义的形容词吗?怎么加个真字就成表扬了呢,那我可替人类不服了。
建议“你是个真男人”直接换成“你是个真人”。
也是奇了怪了,这里对男人的要求之低简直令人发指,但男人这个词还能被用作褒义词,把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倾斜分给了根本德不配位的男人,还真是像绝无仅有的洋葱新闻。褒义词给男人,贬义词换给女人,为了厌女重复说谎有意思吗?靠固化性别刻板印象给自己脸上贴金?可少来啊。
实际上,美好品质的确是人类共有,但表现形式多样,通过个体言行诠释,因父权反人性反自然的扭曲下,这些品质目前更多地在具有抵抗能力的天然第一性也就是女性个体身上体现——这是真正存在的实然。
女才是完整的人类。
所以女权强调将美好品质还给全人类,同时拒绝性别刻板印象,拒绝对女性的污名化和负面标签,是符合回归自然秩序的逻辑,也符合事实真相。
同理,因为父权的欺世盗名,塑造假象,女性戳破谎言回归正位收复权力也是合乎常理的。那么按照这种角度来看,将女性的真实经验感受嫁接给男性角色、男性形象的行为,替男人揽下美好品质本身就是非常父权的一种行为,这也就是我认为不妥的地方。
★警惕一切让人陷入自毁的浪漫化描述
有人很嫌弃女性主义对任何事物的批判,美其名曰这些东西都不需要严肃讨论,但实际情况是,她们的取向恰好是被包装和美化后的严肃议题,譬如所谓的浪漫爱幻想就是典型的男权迷局和毒药,消解了严肃的内核降低了女人的警惕心,然后耳濡目染下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各种浪漫化描述逐渐构建起爱情迷信这种宗教。
最典型的可以举例美化、神化一些恋童癖倾向的作品;无视女性被压迫状态而像塑造空中楼阁一般打造爱情神话,让你用男本位视角去看待世界,接受男权叙事,譬如描绘瓢畜的心情却只字不提妓女的苦痛这个我之前说过好多次了。
所谓“一曲红绡不知数”,请问那钱给了谁,又谁在怀念啊?
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论是在嘲讽谁,嘲讽的、被嘲讽的都是男,又有人想过被绑架其中的女性的感受么?
女人不过是把玩的工具罢了。包括还有大量鼓吹暴力美化暴力的男权作品也是如此的逻辑。
再就是,这种话术将一切能够让人不舒服的东西都变得理所当然了起来,利用春秋笔法进行洗脑,享受和把玩苦痛,然后让苦痛不再是“苦痛”。
最简单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权力结构的换位,让你在文艺幻想中代入权力结构上位者的位置,让你享受虚幻的权力感,美化阶级秩序,并以此让你认可权力结构的不对等,将你本来不舒服的感受扭转成舒服。
然后让「只要你成为权力上游,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观念走进普通人的内核,像吊在普通人前面永远不会成真的大饼,但平稳了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处于权力下游的不满。
我之前就说过,需要警惕一切让人陷入自毁的浪漫化描述,那些是在剥去残酷的事实,掩盖其吃人的内核,把那些肮脏腥臭的东西美化、神化、幻想化乃至虚无化,只要随便包装一下就让女人当成了宝贝,这些简直是一种新型致幻剂,是完美的毒药。
——
@作者:恋爱迷信逐渐成为一种“崇高”、“至上”的理念,性缘关系总是充斥着社会的各种鼓励和引导,仿佛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主奴不对等关系。不是有人说过吗?所有情歌、情话里的“你”改成“主”就会让一切创作深刻起来,那么所有对于性缘的浪漫化描述也都是对于“主”的讨好。
//
@我妈妈就是被洗脑得不能再洗了,出台什么政策我说我觉得这些对女人有什么影响我妈就会说国家这么做是为了怎样怎样,为政策找补。打仗也是为俄找补,非要合理化战争
—@作者:民粹也就是男权体现,通过转移矛盾制造敌者收获团结,我下次可以专门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