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女人的灵魂还给女性角色
挺好奇,既然一些人明明知道并宣传耽美文学中赋予男性角色一切美好品质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女性的灵魂,认可其笔下男主被女性普遍欣赏的特质和人物设定都是女性按照自身性格特点开发投射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塑造成女性角色?都反思到这个地步了,怎么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认知存在被父系扭曲造成的错位。
而强调要将女人的灵魂还给女性角色为什么会这么受阻,说到底就还是父系谎话连篇造成的结果。父系欺世盗名,将女人创生成果掠夺,将女性自由绑架,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骗局,偷走女人一次又一次的付出,将男人当成绚烂的图腾引领,逼女人以最可口的姿态献祭,这就是这个世上最可怕而精准的“黑巫术”。
女人把自己想象中最好的女性品质嫁接给男性角色为什么需要警惕,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就很类似父权逻辑,男的啥也没有,然后说谎说他都有,久而久之,还真有被父权忽悠瘸了的大批人认为男人就是有。
我们之前多次强调人类的美好品质为什么容易被男人所垄断偷窃、为什么男人认为他们有对女性生育指手画脚的资格、男人为什么将他们的子宫嫉妒扭曲成阴茎崇拜皆是这个道理(以上谎言皆被实证戳破),这种想法明明是反自然反规律反事实的,结果却被普遍接受,正是因为父权在作祟。
之前也说过思想上的规训教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重塑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退让的。一路走来吐出过多少父权的遗毒就知道其中的艰辛,所以没必要继续让后来人也一再经历不必要的父权思想植入又拔除的过程。不难理解女性作者进行耽美写作的初衷肯定不是为了加剧女性失权,反而更可能是为了抒发女性情感,但结果和出发点背离的现实已经出现,就的确需要反思。
将现实女性的美好品质嫁接给二次元男性,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
我期待接纳女身后以女性视角、女本位的姿态进行的爱女创作,也希望更多人可以一起期待。
为何缺少批判现实的女性文艺创作
这几天在回看曾看过的南韩现实电影合集剪辑,就像心一次次地撕裂开来,《熔炉》、《素媛》是大学时看过一遍再也不敢重复完整地看第二遍,《韩公主》是听过背后案例就火冒三丈气到发抖,《亲切的金子》是看到女性复仇的可能性,还有等等等等(这篇写的时候金智英还没上映,虽然上映也面临着来自男人的各种各样的掣肘和批判)。
后来再想到南韩拍成电影的那些真实事例,大多关于女权、童权的,有些推动着法律改变,有些推动着思想变迁,我们这里难道就没有发生过吗?我以前年纪小时关注社会新闻少,现在信息时代见多了倒觉得人类虚伪极了,怎么就没有人讲讲这里真实的故事。是缺少创作素材吗?
并不是,别地是陌生人性侵女童,这地还能在可怕上加个比较级,我在新闻里见过是亲爹性侵的,也见过多人连续性侵致死的,有当地官方作后台而且有一条极为庞大的利益链的,诸如此类。没被曝光的就继续作恶,即使曝光也就是冰山一角,有很多人关注过谴责过有可记录在史册的后文吗?没有。
只是因为受害者要么死了,要么没有活生生地站在大众面前接受所有人的质疑,其他人看到新闻也只是骂了两句就轻轻划过,所以都装作岁月静好撒谎说没有发生过或者自己不知道。然而即使受害者站出来勇敢地面对旁观者铺天盖地的挑剔和指责,其他人也永远能找出受害者不完美的地方,说她不配当受害者。这样看来,整个社会都是共犯。
我曾经说过只要女性用心去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同伴生活在如何深重的苦难之中。我曾经每天刷信息流都很难停止为那些或遥不可及或近在咫尺的苦痛而难受,远去的是自由不羁的灵魂,连转发都像是自私地在为自己买赎罪券罢了。
我之所以这么遗憾,是因为发现艺术就是能够给人留下强烈的震动,光是偶尔的余温也令人阵痛,观看时灵魂在接受着反复拷问,能够见到那些心伤痕累累的模样,而不是不痛不痒的几个大字报轻飘飘地略过,当然正是因为事件本身和艺术作品的联合席卷给人类观念带来了震荡也推动了社会的变迁。
后来看到娘道爹道在这一再上演时,我又问过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心里也找了借口说大概是不能拍也拍不了吧,我又会想怎么没有其她地儿的人来这取材啊,停止把她人的人生当做自己一时的消遣,而是认认真真地听听那些人说的话吧。
尤其是已经消失的那七千万女性,因为死了,没法再说话了,替她们说说话吧。
#深夜又一次暗自叩问
——
@那七千万消失的女性之一有我未出生的妹妹,只是因为性别便不能出生,而就算罚款,在我三岁时弟弟出生了。
@对的,我看《韩公主》的时候也是气愤、心酸、仇恨、眼泪流个不停。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女孩切肤的痛楚唤醒了我的女权意识,让我第一次去搜索“荡妇羞辱”“男权社会”。
故事原型与女性形象对女孩的引导
今天看了几个港剧职业女性群像的剪辑视频,一看就让人心潮澎湃,即使现在来看,那些女性角色依旧有血有肉、独立自信,不由得想起世纪初港剧的巅峰时期,我也曾是它们职业剧的忠实粉丝,从刑侦、医疗到商战、心理学、飞行员等各个行业,它们总是尝试挖掘更深层次的立意。
角色背后是原型支撑,故事背后是行业现象,它们愿意把这些真实存在的女人记录下来,而我最初对这些行业的了解和认知也受其影响颇深,如今重温难免生起许多感慨。原来在对于职业女性形象的描绘上,即使是现在的内地也远远比不过十几年前的渔村,依旧挂着职业女性的皮演着男权社会的“爱情”骗局。
虽说总是羡慕人家有故事原型,但其实我们社会也并不是没有她们那些角色原型存在的,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百步穿杨的扛枪女兵、勇敢无畏的基层女警、主动申请抗疫的女性医护、即刻奔赴一线的女建筑师等等等等,这些天生就是极好的素材,只是要么意向直接胎死腹中,要么最后成品总是荒腔走板,也挺可笑。
对于我本人来说,从小对于律政的向往也很难不承认的确有部分来自于港剧,就是现在来看也不知算不算得上误解。
那些在故事里面用自己的人生告诉你,你也可以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在塑造下一代的女孩子们的。我曾经这样被引导。
——
@作者:发微博的那天好像是看了港剧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的职场女性角色混剪,配上女人本色的BGM,简直是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