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于男角色的偏爱体现在读者的回应之中
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除非力有不逮,那么任何她创作的男性角色如果比女性角色能够成倍收获更多观众或者读者的喜爱,排除本身受男本位中心文化下的爱男倾向影响,其实也反映出她在人物形象设置上的偏重,那么不管她承认不承认,作品其实都诚实的暴露了她自己对男性角色的偏爱。即使作者说她将自己投射成了女主,也依旧是男主受到读者偏爱,这点不由得让人深思。
很明显的是,作者即使通过一些惨烈的情节来折磨男性角色也是为了给他塑造讨喜的高光形象,获得众人的心疼,当然也包括读者。男性角色这种无力或者无可奈何是短暂且具有功利性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卖惨”,或者通过“惨”满足男性角色某种无望又严苛的欲望和要求,“惨”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区别于以通过虐女获得快感的虐女文。这些作者并没把自己当成创作者,反而成了角色的粉丝,代入男性角色感观,又利用掌握的生杀大权为其铺路,注定从一开始就不公平。
可以确定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倾向是一览无遗的她自己。
也就是说暴露出来的是一颗藏不住的爱男心。
*概念拟人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性别秩序
有姊妹发来乌合麒麟的新笑话,暂且懒得提政治相关的议题,牠画的那幅画真的一股爹味快从屏幕里满溢出来。画圣母玛利亚和圣婴的图,然后配字爸爸不会让女人偷走孩子。关于这种垃圾逻辑,我简直有无数次句槽想要吐,无数句骂男的话在口中。
一是将牠秉持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的观念暴露的一览无遗,最典型的就是将国这种威权形象拟人化的过程中下意识以己身(男)替代,而对于自己塑造的负面角色以女身替代,这种偏好毫无疑问表达自己爱男厌女,包括某次外宣词汇使用祥林嫂来羞辱别国,其实内涵更是在羞辱女性。即使——明明一直以来的民间描述都是祖国母亲。(当然我这样提并不是说女人在男权社会有国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达男权逻辑又在左右互搏鬼打墙。)
二是始终不忘提升“父”的形象,其实我早就已经论述过一万遍父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形象,逆子夺母权、窃母名、侮母身,终成“假母”,摇身一变称之为“父”。所谓的“父亲节”是在庆祝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女人度过“父亲节”最好的方式是确认自己无夫,保证自己的下一代无父。
所谓“父”是为模仿母(女人)而对男人进行的一种资格提升,本质上是僭越和谎言。
所以本来就是投机取巧地迎合大众,却丢人现眼地暴露了自己底色的缺陷,真正掠夺生育成果、僭越生育自由、偷窃生育权力,欺世盗名的是“父”,而不是母,强盗、小偷、罪人是男,而不是女。所以图画的设定可真是一种讽刺。男人别在产翁制上坐太久了,真以为阴茎崇拜是真相吧。
—
顺便再讲个观察现象,我经常看见金主爸爸这种称呼,但从未听过叫金主妈妈。当一种存在被赋予了某种性别进行拟人化,其实表现的就是其特质,比如motherland体现的就是女性创造生命维系生命滋养生命的能力。看来大家也知道父权社会里掌握了钱权资源压迫剥削她人的究竟是什么群体,那也该知道凭借结构性不公而生的权威实际上有多无耻。
还有一些拜男口癖,譬如女性自称哥、爷,或者是在纯女环境下张口闭口兄弟们,而不提姊妹。其实都是逃避女身、向往男身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女性结构性失权,所以重新树立女性的主体地位很重要,包括这种词语的使用也是。是非常不起眼但是仔细思考又会有所收获的点。
包括只会用性的观念解读一切,也是典型的男本位第二性想法,女人使用硬了萎了表达感情全是阴茎崇拜的表现。不断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将女性苦难合理化、正当化,问过其她女性怎么想的吗?冒犯了别人还想理直气壮被宽容,可笑。
——
@怪不得我对“阿中哥哥”的称呼感到不适,我大概天然就警惕对男性的崇拜和爱男心理吧🤔那么从“祖国母亲”到“阿中哥”的转变是否也说明性别矛盾一定程度上更加严重了?或者是一直很严重,只是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增多的改变呢?
—@作者:包括之前的红旗漫江山娇事件就是牠们发现目前的资本造神模式可以用来收割信仰,所以引申出拟人化形象企图分一杯羹,然而没想到官宣却翻车,所以官媒转而投奔所谓以国拟人化(就是你说的xx哥哥)。其实是个蛮复杂的议题,一是之前讨论过的造神捧神模式,二是虚拟形象拟人化,三是制造对立收获团结,还有别的更细微的方向可以延伸。
@还是我想简单了,还真是千方百计地爱男😑
//
@毕竟是“假父”才要不断的修饰,甚至企图超越真正生育的女性,实则就是小偷、是强盗、是传播劣精的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