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结?——不需要刻意的团结①

问题一个一个来解决,不着急,这里我不讲去中心化是因为那个早就在几年前就已经讲过了,隔一段时间要翻新一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能说要么换了新人要么就是当初就没理明白,有兴趣的可回看之前发过的文。
首先,先认识到:女权从来不需要刻意的团结。区别于男权制造仇恨和对立来收获团结(但牠们对外的一致性并不带来内部一致性)。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反对那些可以无底线无原则包容叛徒的团结派观点的原因。那些脑子拎不清的团结派未必是脑子真的拎不清,更多时候是有利可图。这群人所追求的团结没有立场,只是对于现有状态不愿改变罢了。
她们口中哭喊的“你们为什么不团结我们”实质上往往是想要女权对于她们的非女权行为进行赋权和认可,占据着女权人数的绝大部分却对于小部分女人进行控诉,是真真正正索取和吸食情绪价值的存在,这并不是女权需要的团结。(之前也写过不是所有女人都值得团结,有兴趣可回看)
那么女权需要什么样的团结?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能够走到一起,从来都不是哪个人刻意团结的结果,也并不是大家不断妥协、退让、放低原则才得到的集体共识,团结的标准也不由某些个体所决定。
如果追求一种刻意的团结,很难避免在这个团结过程中很多女人出于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和私利的需要对群体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且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后污蔑和羞辱群体,并且对于群体共识的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内部背叛远比外部攻击更致命)。
最为典型的就是,婚女或许可以和女权讨论和推进对于女童的保护,好似大家同在一条船上的盟友,可是一旦谈到婚姻,她们就变脸了,你对于婚姻的批判在她们眼里直接变成了对于她们本人的攻击。
又比如落体人在性别暴力案件中和女权一起发声,为受害者抢夺话语权,可是一旦谈到性解放,她们立刻翻脸不认人,转头就骂你保守落后老学究。你对于性的解构在她们眼里就变成了对她们生活的否认。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团结她们吗?很明显不需要,她们就是不值得团结的部分。
如果我们要去刻意团结就难免要回应她们有关于男权结构合理性的诉求,难道因为要团结婚女就要推翻反婚理论支持她们结婚的行为吗?很明显不可能,也不应该这样做。
那么女权应当追求的团结是什么,就是以最为激进最具有颠覆性的女权理论为核心,让这种理论的践行者作为先驱引领女权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在不同的性别议题上不设置过高门槛,在社会层面与更多可以利用的力量合作,又认识到这些力量的局限性,并不将其纳入自己的盟友范围,要清楚明白对方背刺的风险性,依旧坚守核心群体的立场和共识。
就是我之前所说,只有女人靠近女权,没有女权放低原则靠近女人一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结?——鉴定身份不如鉴定言行②
具体怎么做:
1.摘下因为一句话就获得的“自己人”滤镜
因为看到有人说的一句话和自己观念相符,就觉得那肯定是“自己人”,这种情形实在是非常常见。
如果还有印象,我之前在微博的置顶就是提醒关注我的所有人:不要因为我发的任何一条评论或者微博就关注我,我不对任何人的希望负责,也不满足任何人对我的期待。非要关注我就做好被冒犯的准备,任何人都不要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被我冒犯到。
放到这个话题上也是这个道理,不要因为随便一句话就认为一个人是盟友,太容易被骗了,因为太容易产生期待,那就更容易希望破灭落空。
在一个议题上和你观点相合,可能在另一个议题上和你观点就相反,那么基于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议题就认定对方是自己人,紧接着就是因为对方不符合想象就又开除自己人身份,一天到晚时间和力量都花费在了这些上反而很难去关注核心议题,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互联网上的精神退股为什么多,就是因为一些人太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给别人发凭证。次次上当,次次上不同的当,次次不同人上当。
2.鉴定身份不如鉴定行为
我不赞成对每个人进行鉴权,因为浪费时间。而且需要认识到鉴定身份是无止境的,鉴定言行却很简单,至于要不要用言行发散到身份,其中必要性自己把握。
我只想要强调两点:第一,女权行为和女权身份是两回事,两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百分百吻合,存在女权主义者的局限性,按照百分百纯度清算,动不动鉴权只是在浪费时间。关于这点之前已经写过(★百分百纯度清算为什么不可行?①),可回看。
第二:随意除籍不可能实现,但对于不符合女权行为的批判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不可能实现随意除籍?因为这个身份分为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可的层面,你觉得这个人不符合女权到你能拦得住她们自认和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吗?能够阻止她们以女权标签标榜自己吗?你不能,现在的女权群体也做不到开除她们。也就是在不知情人士的眼里,这群人依旧会被当成女权主义者。
那么是不是只能看着她们这样搅混水?不是。
那么你能够做到什么?那就是,鉴定她们的言行,以此来判断是否值得信任和联结。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众评价和认可的层面,她们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你阻止不了,但你可以批判她们不符合女权主义的行为,也可以选择不与她们联结,不把她们看成盟友。
当大部分女人都认识到这些人反女权的言行,因此有了不与这些人联结的集体共识,其实也就实现了驱逐和孤立这些女人,哪怕她们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这就是我之前就说过我为什么不喜欢互联网查身份(以前写过),因为你拿这种东西上升,别人也会上升,然后呢?无止境地分辨身份而不做事了?这个世界上没人完美,揪个人私德批斗,总能抓出点错误,但这些被归于私德的问题往往能被各种话术解释,最后反而让这些人稀释和逃脱责任。与其揪私德不如揪因为个人言行损害群体利益的部分,后者是实打实的。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女权群体对于卧底身份应当谨慎定义。卧底反串的确存在,互联网的风险性就在于你很难知道网线背后到底是什么人,判断也可能存在失误。但很明显的,对于因为观点不合就随意怀疑是卧底,不合己意就定义卧底,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够谨慎。往前看看历史,革命群体内部的争斗一定是外部势力放进来的卧底吗?这样随意定义卧底,只是在扣帽子,并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不利于认清群体内部的思想状态,更容易打乱自己的阵脚。
3.非盟友力量在目前这个阶段未必不可利用
还是之前我说过的,在目前女权势弱的前提下,没必要把大部分力气花在肃清队伍成员上,而是尽量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达成阶段性目标。
很简单,以婚女为例,婚女女权在婚姻议题上都在胡说八道,但在女童保护议题上可能能够成为发声的一股力量,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前者批判,后者支持。
还有就是之前经常出现的女权博主下面会吸引部分赞同的落体人和基本盘,女权理论有没有可能有部分会被落体人使用和欣赏?可能,但这等同于理论是自由女权理论,理论拥护者是落体人吗?这就是逻辑滑坡了。这不说明理论本身有问题,反而说明女人欣赏和靠近女权理论是本能,即使是男权女也存在被女权利用的可能性。
需要认识到,指望现在激进女权小部分人立刻达到改变社会状态的目标,明显不现实,要清楚目前人数少、力量有限,那么采取的战略肯定不能过于冲动。当非盟友的女性力量和我们在某一方面目标一致时,未必不能和她们一起先把这个事给做成,至少在这个小目标上,双方是没有冲突的。姿态没必要那么清高,把这个小目标达成也算是对于女性群体境况的改善。
当然,在利用这些力量的时候需要认识到一点:这并不是团结,能够短暂合作并不等于根本目标和立场上不存在差异,对方也并非真实盟友。
所以合作过程中要警惕这部分人对于女权根本立场的侵蚀,不能将这些非盟友人群吹捧成群体内话语权集中享有者,必须分散这些人的力量防止她们背叛后带着这些资源给男权投诚,因为这些非盟友力量不可以成为女权主导力量,掌控和引领方向的先驱不可以是这些存在明显可见局限性也不思悔改的女人。(之前发过文章:婚女权不可能成为主导,有兴趣可回看(此合集)。而事实上,泛女权区也很明显地吹捧了林毛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结?——减轻情感期待③
4.立场和共识并不必然带来两个人之间的联结
女权立场真实存在,我们彼此千差万别却能够自发地走在一起站在这里,说明凝聚力不在也不可能在具体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身上(不要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整个群体不可能以零星几个人为核心聚集,也并不会因为某些个人的消失而离散,即使离开也会有新人进行补充和替代。
因为凝聚力是在认可的女权理论上、在共同的抗争目标上、在一致的前进方向上,也这是群体能够不断向外扩散发展壮大的原因。团结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有一个共同目标就足够引领大家去做事去贡献去实践,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也多,观点不同频那就分道扬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团结建立在立场和共识上,而非在步调和私德上达成完全一致。怎么理解这个?
女性命运共同体存在吗?存在。女性联盟和全女社群需要建立和发展吗?需要。
但是,这等同于你发现一个某一方面观点类似的女人就要和她进行现实联结吗?做朋友都知道性格合适很重要吧?还是说只要是个好人就一定是你朋友。
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共事,因为那个目标在那里,可见也可实现,就跟砌房子一样,一人一块砖,清晰明了。但这不等于你们之间需要联结,不等于说你需要和人一起运砖时一定是这个人来和你一起运这块砖。
很简单的事,就一个左撇子一个右撇子一起吃饭还会时不时撞到呢,因为空间上有冲突,那是这俩人用手习惯的错吗?不是。你非得逼她们改了么?也没必要。实际上,换个同样习惯的人不就好了?
观察可得,根本不合适相处的人非要强迫在某个密闭空间相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恨不得把对方刺死的心思甚至超过了对男权的恨。说明如何调配力量可能会是日后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个人更倾向于自发联结。)
顺便:观点冲突到人身攻击、泄私愤嘲笑对方现实生活或者受害,是冲突扩大化把个人情绪带进来了,同样也因为带进了个人情绪往往导致对于核心问题的忽视,达成了转移话题的效果,因为都在意情绪宣泄,没人解决实质存在的问题了,我想大家应该都发现这点了吧。再就是,都可以扪心自问因为观点不合,所以人际交往的边界感和基本尊重就没了吗?
5.同盟共事应当和个人情感期待逐步解绑
既然我们的团结并不建立在私人感情和交际关系上,那么在女权议题上不应当在放入过高的情感期待。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被信任的人背刺所以更受伤,那么就不要随便因为几句话就当成自己人,先不去假定自己人身份,也没现在这么容易受伤。
自顾自地在某些个体身上寄托着各种期待然后再自顾自地失望,我见过太多。一不如己意就是她变了要不就是她怎么能这样,其实可能是她本来就是这样呢?
因为一条微博就关注,因为一个观点就相信,因为有人推荐就加群的人,小心了,这种性格容易上当受骗,骗子骗的就是这种人,要遇上不怀好意的人怕不是输得血本无归。
成年人学会不再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的想法是,对谁都没必要付出过高的情感期待,说白了,你只能保证自己的言行,保证不了其余任何一个人永远言行一致、永远和你同一条路,所以这种暗自神伤的独角戏真的不要唱太多了,只损伤了自己的力量。
6.有私交并不等于私交带来的立场破坏
再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是不是有私交?
这中间存在一个概念混淆,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但的确存在逻辑漏洞,可以被反驳,所以我是建议大家立论的时候尽量准确一点:如果想批判,那么立「有私交」的论不如立「立场被破坏是否因为私交」,当然了,这些都需要证据支撑逻辑论证,要证明立场被破坏、私交真实存在、两者存在关联关系。
而我之前就说了我不会去实施判断,我说这些只是想指明一点:有私交并不等于私交大于立场。
但为什么揣测有私交带来的担忧这么大,因为在实践过程中,私交大于立场,个人感情大于理论思想的例子实在太多。光我所见,就见过两三拨这类的人。(之前吕频、梁钰、母权区等等事件时)
担忧在于私交影响立场而非私交本身。想想也知道女权不可能一边提倡女性之间自发联结互助,一边指责女人的私下交往是不应该的,如果真这样,那就是理论冲突了。
私交没问题,私交影响立场有问题。形成小范围团体没问题,但抱团进行党同伐异有问题。有个人情绪也没问题,但掺杂情绪大于议题大于事实有问题。
联盟内部的女人应当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隶属于谁的关系。
——
@反婚是女权的底线。造夫造父,就是女人的叛徒
//
@之前看到有的姑娘会称呼一些输出型博主为xxx老师,虽然我明白有的博主输出的内容很好,给看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但称呼为老师的话我总觉得有点点过了,可能是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本就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如果觉得对方和自己是平等的,那我觉得用媎妹称呼就够了。
—@作者:和平台生态有关系,微博就是很流行叫师。没记错这种风气最开始应该是从缓则(反贼)男开始的,逐渐全平台流行。自从我很早对缓则圈滤镜破碎以后我看牠们师来师去就觉得怪恶心的。
突然想到这个话题我之前微博也发过:KOL圈挺多都喜欢互称“x师”,以前看到还觉得挺新奇,现在看就觉得实在太“爹”了。要是友邻是真仰慕便罢了,怎还莫名其妙地对外自称上了,几个相识的熟人凑在一起师来师去倒是跟中老年等男的酒桌有异曲同工之妙,难不成是知道自己日常好为人师?要真是平等交流,着实也没师这个必要吧。stop!stop!不要互相吹捧了!都没到师的地步。
不过放在女权区的话,也有人这么称呼过我,能感受到她们的善意也就没事(可能是实在不知道怎么称呼吧,毕竟被那批捧臭脚的患者用得泛滥,老师也就是和淘宝客服叫“亲”一样的代称了),目前被叫这些还没有很让我不适和冒犯我的称呼出现。
/
——@我就是会叫博主xxx老师的那一类哈哈哈,其实我也觉得可能有点过了,但是很多时候我都是单方面从女权博主那里学东西没有反向去输出什么,所以感觉老师可能是最接近的称呼,叫媎妹的话又感觉距离是不是又太近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也会看别人怎么称呼博主然后跟着学。
—@作者:不要把自己看成下位者,其余称呼也不过是个人称代词罢了,就跟名字也不代表人一样。不过如果说有弱化自卑的情绪在,我觉得还是用平级词语更好了,慢慢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我和对方是平等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结?
http://example.com/2025/04/01/notion-28/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