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发表不必寻求所有人的认可
有人或许很奇怪为什么有女人会为男权发言,为什么有女人还在维护男权,我之前说过的,她们可以为了短暂利益而牺牲女性群体利益选择站在男权那边,更别说女权中各流派以及主张观念了,有不同和分歧是非常正常的。
因为事实情况是,即使同一性别,每一个人的观念依旧拘于自己的阶级、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人公共场合的发言往往出于对于自己的利益考量,即使打着一个再怎么伟大光明的旗号,实际上也并不是什么纯然的无私付出,所以没必要互相说服,预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那就没有谁是“错”的,她们都是想要自己利益最大化,只是这个“利益”如何判断每个人都有一杆秤。
比如自由女权天天喊身份政治,身份大于观点,不支持同婚就是排挤女同,反对跨性别者消解女性话语权就是一刀切歧视,甚至部分经典女同比如冻肉先生对于直女的仇恨让我很难理解,在她眼里直女因为人数多所以怎么想都是有原罪的该死的,占着少数群体名号第一件事是污名化女权的其她人,只要不支持其观点的一律骂死。
然而其实比起直女女同这种性取向的分类,我更喜欢用有没有女性主体意识、有没有女权觉醒来判断盟友立场。因为性缘关系本身就是男权用以割裂女性的工具。
每次平权加上男权围剿女权的时候,说是说围剿的理由光明正大,打的可是“极端女权”,但参与围剿的甚至更多是私怨又有谁知道呢。所以说不要指望既得利益者让位给你,牠们也根本不会让,你要自己去争,同样也不要指望维婚派会支持废婚派,同理,反过来也是。任何以女权旗号绑架我的,我通通不会接受。
因为,根本没必要对女权女的行为各种强加高道德感,女权女不是圣母,更不需要牌坊。毕竟个人立场不同强求对方理解也等于无用功,不同女权流派只是说目前能在女性部分权益上有共同认知,在部分主张上又南辕北辙。
比如部分女同想要同婚,那女同就是争权主体,婚女不想要离婚冷静期,那婚女就是争权主体,这两者不婚女都不需要越俎代庖,但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工作权继承权等等不婚女婚女女同都可以发声,就这个道理。
就比如很简单的,有些人认为「反抗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反抗」,有些人认为「有过反抗就是值得尊重的」,大家对于反抗的尺度都不同,在反抗上谈什么互相认同呢?
其实很多人最大的困扰并不在于观点争执,而在于试图获得那些不赞同的人的认可,追求一种绝对的认可,我个人的话,是认为追求每个女人或者每个女权的赞同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行为,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做。
首先是每个人对于可联结对象的判断尺度都是不同的,正如大道理都懂,可是轮到细节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加之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每个人讨论的尺度和分寸感边界感都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对方的话语过分和冒犯,可能对方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认知。因此纠缠、浪费自己的情绪是非常不值当的事。
其次,有时候的确是底线问题不能退让,根本性分歧无法妥协,但也有时候或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你对你错你是你非的问题,只是相关细节上各有评判。可能你觉得你没错,她觉得她也没错,也可能你们两个都没错,而是两种正确中的权衡,只是你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再次,光是女权不意味着德行没问题,不意味着知行合一,不意味着可以成为朋友,不意味着是你联结对象。这些话我说过很多遍了。
最后,我的建议是不要浪费太多情绪在你不赞同的人和观点上,不要试图改变她们,不要试图追求她们的认可。你们可以各走各的路,互相都不要追求对方在自己细节上的认可。因为我吃过这种亏,所以才说这句话。
不要总是在试图弥合,因为真正可以弥合的部分不需要你费力就可以在一起,弥合不了的部分你现在再怎么努力都无法互相认同。纯粹是费力不讨好。
再就是一些题外话,观点不合归观点不合,很多人都把握不好讨论的尺度,因为辩驳情绪不稳导致观点极端化和扩大化的情形存在,包括每次争吵后面延伸出来的“退博”“退出女权”都挺正常的,很多人都有口不择言的走向,但要知道,女权运动没有退出一说,那是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