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存在即时满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延迟」

一直怀疑人类对自己有一种诡异的补偿心理,又或者也只是我而已,即在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还年幼时没有能够获得的东西,一旦长大后自己有能力、能够负担、无需再依赖仰仗任何人就能获得时,会千百倍的补偿给自己,即使那时的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告诉自己说我已经长大,可以照顾自己了。
像是替当时羡慕她人的我圆了一个梦似的。
但实际上,延期获得的满足感是很难这么长时间还真实存在的。那橱窗里的水晶球,没买的那条裙子,风靡一时的手机游戏,过了那个时间点,你就不想要了。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端的是一个不合时宜,延迟满足不能算精神上的满足,匮乏后的弥补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弥补,就好比吃苦才能感觉到甜也不是甜,只是在极度匮乏的当时学会了控制自己或者虐待自己,告诉自己不被满足才是常态,然而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却是自愿接受驯化的过程。
赌气几乎贯穿我的人生,之前想要的东西,只要错过那个时机,我会有多远推多远。总之就是不要了,再怎么想过要也不要了,就好像关心当时没给我,现在给我也没意义了。即时满足的背后重要的是那个「时」,所以注定延迟满足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又或者是一直匮乏下误认为后来得到的是弥补以前的亏空,然而其实是你一直以来的匮乏才导致这个“弥补”有效,只是你的执念给你误导,让你产生了这种错觉,好像是圆了过去的梦,但亏空本身是弥补不了的才对。
好比,假设你从来没有在生日得到过一个生日蛋糕,那么从你有自己应该在生日时得到生日蛋糕这个意识开始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得不到的执念(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个需求也就不会形成执念)。
那么,你会知道第一年没有满足那是第一年的遗憾,第二年没有满足那是第二年的遗憾,第三年得到生日蛋糕了,那是满足了第三年的需求,可是并不等于你满足了前两年的遗憾,而前两年的匮乏也是延续存在的。当然,要么你在匮乏期间和自己的执念和解,你不再需要也就无所谓后来的满足。要么就得老实承认,所谓延时满足的依旧是当时正在经历的匮乏,而不是之前耿耿于怀的匮乏。
这个「时」很重要,也对所有人很公平,是没办法延迟的,说能够延迟其实更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错觉,把当时的满足当成了对过去遗憾的圆满结束。
所以那些被惯坏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模样令我旁观也觉得诧异,像小孩子想要得到第一次见的玩具,那种喜欢往往大张旗鼓、势在必得,显得执拗而幼稚。这种人永远可以为下一个新的玩具声嘶力竭。
很多没被满足的需求就是我人生的奢侈品,是只能躲在橱窗外眼巴巴的看上一眼都不敢问价格的那种。曾呆在我人生购物车里多年,每每看到都在心酸地猜测它最后会被哪个幸运儿拥有,嘴上总在安慰强调我不在乎,结果等下架了还要骗自己说我从不羡慕。
大概是从小的拮据心态作祟,我一直有一个习惯:越喜欢吃的东西就越舍不得吃,所以往往会留到最后。但结果往往就是我还没有吃到就已经被别人吃完了,或者干脆是没等到吃喜欢的东西我就吃饱了,等到下一次想起来的时候又已经过了赏味期限。所以认真的说,人生及时行乐太重要了。
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曾经想要的东西,现在不想要了。万事万物都存在赏味期限和一个时机,不过有的长有的短罢了,不过有的你嫌太长有的你怨太短罢了。这些问题问大人也没有用,或许大人自己也没活明白。
年少之时看到一个词语,「一期一会」,初见当时就察觉到一种残破的美丽。后来了解是由日本茶道发展而来,又感时间落寞而神秘。现在却总是幻想,赏味期限如果对难过也适用就好了,毕竟我过期不候。可坏就坏在,它每每准时。
你要知道,时光不能倒流才让现在拥有的一切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比起时光倒流的能力,更想要时间定格的能力。这样子,不管是最快活的那天,还是最痛苦的那天,或者那天干脆什么都没发生,非要说起来也是不痛不痒无关紧要,但只要我说不想走了就可以随时撂挑子停下来,定格在那一瞬,再也没有以后。然后感叹,这人生啊,终于不用再继续了。
——
@我小时候吃面,总喜欢先吃面条,把好吃的肉和荷包蛋挑出来先不吃,想在最后一刻享受这种积攒起来的快乐,但往往吃面就把自己吃撑了,没有肚子留给肉和蛋了,勉强咽下去,也不觉得好吃,甚至有些恶心。先吃不好吃的,等最后好吃的那些也变成不好吃了,得不偿失,哎。
—@作者:和我一样,感觉是匮乏状态下不得不选择囤积导致出现这种癖好(所以聚会吃火锅最惨)😂
//
@有趣的观点,延迟满足更像一种赌气


只存在即时满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延迟」
http://example.com/2025/04/01/mental-3/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