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
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不同的人生,会发现人生不是只有做题一条路,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成绩,甚至有很多殊途同归,曾经看来如此不同的各位最后依旧归于同样的结局。
就,读书读不好的人照样可以找到自己发光发热的领域,甚至我觉得应试教育本身就害了很多人,做个规规矩矩的“好孩子”、“做题家”这个规则打压了很多孩子不同的可能性,让她们更习惯于服从,一直在规矩中顺应秩序,被条条框框限制住,反而变得步履维艰。
因为出路是要跳出来才能找到的,就好像没有人能够通过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秘籍”成为武林高手,只能看似按部就班的成为一个和所有读了“秘籍”的人一样的普通人。一眼看过去就能够知道一些人人生的上限就是这个意思,到头也就只会是这样,但我也没说这样有什么不好。
其实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人成长后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人生不是考卷,不需要争当最佳做题家。不必害怕自己会犯错,凡事也不必要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若用应试教育下的解题思路面对人生,时时认为自己在参加考试,一定是要在考卷上写最佳答案,否则都算浪费人生的话,就已经完全丧失人生本意,活成了彻彻底底的工具,会永远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诅咒之中。
为什么人容易安于现状?
为什么人会容易安于现状?
因为嘴上说重新开始非常轻巧,但是一个人如果要主动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巨大精神能量的,这种能量不是人人都能够即存即取,也不是人人都人格独立有着自己强大的精神世界。
毕竟光是做决定或者下定决心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付诸实践就是难上加难,再加上结果并不一定保证如愿,就足够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她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失败所以丧失改变的动力认为还不如留在原地踏步。于是才沉湎于得过且过,耽于惰性,堕落于习惯。
这样看来,是生活这一把看起来软绵绵的温柔刀,用着长久的时间将一个人彻底打造成了不思变迁的废物,关在一成不变的牢笼里消磨着她的所有生机和对世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进取当然并非必须,但明明野心也不是什么坏事。
重复的生活像一张豌豆公主睡过都觉得不错的床,几十床天鹅绒垫在身下让人流连忘返,人人告诫自己该起身,可是躺着真的很舒服。习惯很可怕在即使明知道心里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小刺,也好过太累的起身,惯性有时候也很舒缓,所以怪不得好多人都不愿意起身。
啊。惰性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呢?但我知道如果不改变,就只能永远呆在原地。追求幸福不一定会幸福,但留在原地依旧是忍耐痛苦。
——
@谢谢🙏
//
@重复的生活像一张豌豆公主睡过都觉得不错的床,几十床天鹅绒垫在身下让人流连忘返,人人告诫自己该起身,可是躺着真的很舒服。习惯可怕在即使明知道心里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小刺,也好过太累地起身,惯性有时候也很舒缓,所以怪不得好多人都不愿意起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