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厌人程度”往往取决于我的“社会化程度”
上次被人误会说觉得我有时候挺伤感,其实我觉得我发的东西都还情绪比较稳定(毕竟我厌人的时候我连网都不想上),而我情绪值低的时候写的东西比我发出来的那些抑郁多了,是不想传递这种心情出去,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很累,很多姊妹甚至比我苦多了,我不想过多地去渲染。
因为不断地传递苦的信息会让情绪无限下沉,反复加强会形成回音室就真的很难走出来了,所以一直想鼓励积极坦然,希望大家能获得更多能量,但我自己肯定活在这个社会会沮丧和难过,也会生气和愤怒的啊。
我不止对微博有倦怠感,我还时不时厌人。一般而言,到了我厌人的时候,我不仅不想和人交流,我只希望被人遗忘,让我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不要被打扰,一旦外界打破这个和平的界限,我会立刻狂躁。(暴露我精神状态间歇性不好的事实了——也可能不是间歇性)
厌人情绪一开始了,也不是很想上网,觉得没什么话好说,网络也没什么意思。
我身上时不时就会有讨厌人类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出现,某个瞬间会想到恨不得人类消失或者我消失,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像一种慢性疾病周期性发作,而这种经常或者偶尔的发作频率取决于我患病期间内的“社会化程度”。
我觉得我之所以厌人是活得太靠近男权社会了,没那么靠近社会的时候我还没那么讨厌人类。在男权社会虽然我还不到举步维艰的地步吧,但我反正或多或少间歇性会想彻底远离社会。男权就像一根扎进人脑袋里的针,平时不显形时可以假装自己好好地活着,但永远在隐隐作痛。
不适指数高的同时,人的确会变得相当敏感。
而我觉得我很多时候之所以厌人,和目前父系人的这种聚集式群居模式分不开。人口过载,城市中心化,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待遇两极化,假期集中而同步,于是天南海北的人密密麻麻地挤在各种群租房公寓中,像同样模板流水线上打造出来的产品,到了同一时间乌泱乌泱地集体出没,刻板而无趣,拮据而逼仄。
一靠近人类社会,就跟打开了沙丁鱼罐头一样,父系人对于生育的短视,不止折磨地球,也很折磨人类。至少我一出门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就烦躁到想立即去世。
根据数据显示,人类能够处理的人际关系远没有现在接触的这么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扁平、肤浅,信息量过载影响认知能力的超负荷运作,加上还不得不和无法选择的恶性人际关系互相折磨,这种情形下,没病才奇怪。
所以我一直想的是如何远离男权社会,如何独居,如何逃离令人厌倦的生活。如果可以隔得远远的就什么都好了,从第一次住宿舍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喜欢人挤人的群居生活,可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囚禁。
我当然不讨厌世界和自然,而是非常讨厌所谓的社会化。讨厌迎合男权,讨厌男权人建造的大型疯人院,也讨厌自诩食物链顶端的所谓高等生物。
在这个社会,能够活下来的女人生命力的确都足够顽强,所以感觉自己和男权社会格格不入很正常,绝不是女人的错。人性本敞亮,绝大多数阴暗通通是男权的焦虑带来的。
所以我之前说过,城市里的人类好奇怪。生前挤在高楼里密密麻麻的格子间工作,走过的路跟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夜晚塞满此起彼伏的筒子楼,死后也要和她人共埋在墓碑或墓地里,严丝合缝地一个挨着一个,回想这一生根本没有什么社会距离。我以前还想过墓志铭写什么,现在连碑都不想要,回归天地就够了,人间实在太拥挤了。
——
@抱抱姊妹!
//
@我也一样,我喜欢独居,喜欢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厌人的情绪我也有,我也并不觉得人类高级。
如果人有灵魂,我希望下一辈子做大树,做风也可以,自由又肆意。不想做人,做人做够了。
—@作者:如果是树还得远离人类聚居地不然要被砍掉😢
//
@自己会感觉自己活的很自闭,非必要不想和人,特别是男人发生交集。
发现宅的9键拼音同时也是自闭的9键拼音啊,哈。
—@作者:😢父权社会累赘的人际交往关系只在消耗人。
//
@我讨厌集体生活,尤其是拉近距离后发现人的缺点后我的厌人情绪就更高涨了,享受一个人的独居生活。
—@作者:是的,距离越近越多龃龉。
//
@想过艾米莉·狄金森那种生活
(ChatGPT: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于1830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市,也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狄金森以其深沉、内省的诗歌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涉及生死、爱情、宗教和自然等主题,语言简洁而意境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狄金森在她的一生中几乎完全隐居于家中,与外界交往较少,但她通过信件和诗歌与一些文学人物保持联系,并与之交换作品和思想。她的诗歌在她生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大部分作品是在她去世后才被发现和出版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狄金森的诗歌逐渐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邮箱: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7%B1%B3%E8%8E%89%C2%B7%E7%8B%84%E6%9B%B4%E7%94%9F
//
@你真的完全不emo,你的文字是让我感到平静的。很多博主口号式的亢奋状态会让我害怕。
—@作者:因为我在写那些字的时候也在宽慰我自己。
//
@我也是,不知道是不是厌人情绪,很长时间以来像精神疾病一样时常发作,每当这个时候,害怕看到人群,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想自己凭空消失就好
—@作者:我觉得是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一种自我治愈机制,一到临界点就开始自行启动,是在保护女身~
//
@我也是!非常能感同身受
//
@我厌人的时候也会选择独自安静地待着。远离人远离人际关系远离网络喧嚣。一直都觉得阅读姊妹的文字会让人冥冥中获得一种平静感,很少情绪的波动,但如果非要说一种感受,那就是平铺直述的在诉说和揭露那样有力量的事。这完全不会伤感啊,当然也因为少有情绪化的输出所以给人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吧。
其实每当揭露和解构父系都是最接近父系虚假面具下阴暗面的一次。现实女性生存在这种大环境中感到敏锐而不适,清醒而隔阂,能有这种感受都是父系逆自然的社会构造带来的恶果,肆意扩大的集群,不断地塞满人,又企图让所有人都能不断地磨合融入所谓的大集体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远离自然。
父系的“社会化”,真的不是在驯化人在父系下逐渐沦为乖顺麻木钝化的社达和生产机器吗。能不断地有人产生非先天性心理疾病也是被这父系社会互相消耗折磨出来的。所以在这大环境下能够活着的女人生命力已足够顽强了,我们好好地活着也是在不断地解构这个社会。
如果说看姊妹的文字会获得什么。我想就是一种看破喧嚣下的假面,跳脱父系嫁接给女性的焦虑,重归平静的思考吧。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力量,保持清醒并好好地活着,为了不断解构这万恶的父系。
—@作者:我觉得这种情绪反而是女身是在警示我已经快要在这不合适的社会到临界值了,让我脱离出去休息一会儿,这样看来倒是一种提醒机制,保护我更好地活下去。不然早被男权折磨疯了。
//
@遇见妳的文字,妳的思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刚刚好。谢谢媎妹,很多东西变得更清晰,而且更令人有感悟了,呜呜呜呜呜,感动啊
—@作者: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条路上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