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去她人身上寻求慰藉
当我发现曾经喜欢过的作者笔下的文字不能再吸引我的时候,我顿时明白了,那些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日子好像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我不再寄托虚荣在那些故事里,也不再试图从那些角色中寻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来摆脱孤独,不必反复告诉并安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也有人懂我。
也想起我尚年幼十来岁的年纪,还会在每次大考之前在草稿箱里塞满一些写给自己的祝福短信(那时候短信还是按存储条数计算),只是寄信对象是那时候喜欢的人物角色,当然换来换去也只是那几个罢了。
我十分迷信地在那些人身上寄托着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希冀,并期待着对方能够保佑我取得好成绩,现在看起来这些基本等用于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才发现原来我求神拜佛属于小时候就有,但长大了反而不信了的奇怪现象。
曾经的我弱小到需要在自恋中如鱼得水,现在却深知自己不再追逐从作者身上得到慰藉,也不再强求她的指引和陪伴,不再寄托情感给她,更无法自欺欺人,因为不需要了。文字能够改变人,但如果冲着改变人去写未免太自大缺乏真心。
我也在那一瞬间理解了作者的虚荣、伪装和矫情自饰,理解她为了美好形象刻意维持的假面,因为她在享受被崇拜的感觉,也因为她和过去的我是相通的,我们就像两株对着彼此摇晃的草,只剩下对自己无处安放的厚爱,为了想要对方能够承认彼此的自恋有理,所以说着「哎呀哎呀我这样这样想,你呢?」「原来你也是这样啊!那我们可真是灵魂知己。」彼此安慰并认可,合理化自恋行径就是其中最大的意义。是如此类似又靠近。
可人都是要往前走的,步调不一定一致,总会和旧人告别,遇见新的同伴。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发现曾经在你眼里闪着光的人终究也庸俗了起来,记忆里的光环褪去、滤镜消失,她的冷静自持维持体面都是假的,她面目狰狞吃相难看是真的,她装作岁月静好但实际上恨得牙痒痒的,然后会发现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孤芳自赏时太容易自以为是,找到一个有同样感受的人就立刻恨不得付出自我,通篇自恋不说,还容易投射自己在她人身上,但凡有人说出一句可心的话,就个个都引为知己。错就错在误把她们当成了明灯,其实连萤火也算不上。错就错在误以为月亮可以发光,把尘埃当作宝藏。
后来发现,其实她们没必要装作云淡风轻,端一个人淡如菊的姿态,还不如直接做自己好了。所以并不是明珠蒙尘,也不是人变了,而是,其实她一直是这样,只是我之前自恋顾不上她,如果我大几岁遇到她也不会喜欢她。也许某天我也能喜欢这种普通人,但那是以后的事。
也就是在这个亟需和过去告别的时刻,我才突然察觉到“哦,原来我长大了”。
那些过去就像是一场好梦,梦过就算了,不需要重温。我也在那一瞬间清醒过来,发现成年人不需要伪装成童话的谎言了。
所以我太明白文字能够吸引人,但也只能够吸引一部分有需求的人,正如我在这里也是,我说过如果有人不再需要这种慰藉,或许是一件好事。
——
遇到说能够从我的表达中获得力量的朋友们觉得很开心,虽然我最开始只是为了安放自己的倾诉欲也没有指望改变人或者说教,但不意味着女人不能够从表达中获得什么。
因为我也经历过需要慰藉的这个年纪,我知道你还会继续成长,以后或许也会和我一样可以不再需要这些,也会逐渐离开网络。祝我们都好。即使日后在网络中走散,我也会一直遥祝你生活自在舒适。
——
@当自己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坚定的时候,就可能不再需要来自外部的慰藉了。但那些曾经助力自己构建起强大坚定内心的媎妹们,我会对她们一直心存感激。能继续在网络上一起交流自然很好很开心,但如果以后在网络上走散了, 那就祝媎妹一切安好,我们各自把女权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作者: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精神世界强大起来以后或许就明白没必要把很多情绪寄托在别人身上。
//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或回应他人的意见或行为。
@这一篇真的太有共鸣了,现阶段我自己处于一种人际关系的第三视角一样,对她人光环祛魅之后,有种平视的感受,确切地看到对方是怎么样活着的状态,挺奇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