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建构——打碎虚假神庙

这篇文很早就有构想,一直没有动笔,一是没有时间二是觉得自己暂时驾驭不来这个议题,但想了想,还是说一下吧。虽然我反复强调男权神秘学、宗教、造神等等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但很多女人依旧在前赴后继地掉坑,当然也不可能我说了以后,大家就都不掉了,但至少我说了,我觉得我履行了召唤完成了使命,对个体对群体都无愧于心。而且现在想说的时候不说以后就说不出来了。哪怕不太成熟,我也说一下。
其实这个议题灵感来自于我和一些姊妹讨论宗教建筑时的感悟,之前隐隐约约也有在随笔中提到过。
首先,我先简单说一下我对于男权社会建筑物的普遍感受:第一,我完全不能理解男权社会对高楼的推崇,只能够给我一种冰冷的机械感和拥挤感;第二,对于那些阴暗的大宅院我唯一的感受就是逼仄,仿佛看到被关在里面的人的恐惧;第三,对于大型宗教建筑,我从不推崇也不觉美感,反而会有一种邪恶在传递的体验。
有人可能觉得建筑不过是建筑,但建筑和社会架构的原理是一样的。高大的城堡、复杂的墓穴、巨型的雕像等等看起来只是一种建筑物,或者被推崇为建筑美学,但背后隐含的意义却远远大于建筑本身的实用性。
探究一栋建筑是如何构成的,就如同探究一个社会是如何建构的。当我们使用建构、结构、架构等等词语来解构社会的时候,当我们抽丝剥茧试图瓦解整个社会结构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更能够体会两者在逻辑原理上的密切联系的时候。
建筑中的一砖一瓦,恰好可以对应社会中的人,我们讨论结构与个人的时候,未尝不是将砖瓦与建筑联系起来一般在讨论,我们提结构性叙事的时候,也会分析个人对于这种结构的付出。所以,将人类社会用建筑的方式进行表达反而是最贴切的。
正如一位姊妹所说:「父权的建筑本身的生产路径,便是深重的统治和广泛的奴役。而生产出来之后,又可以完美服务于统治和奴役的再续。」
那么我简单分析下我反感的几类男权建筑类型:
1.高楼大厦
先谈高楼,高楼最早的产生肯定不是因为人口生产的需要,因为那时候的高楼根本没人住。也就是说现代那些人挤人密密麻麻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高楼大厦是现在人口过剩的恶果,但最早的高楼仅仅是皇权(男权顶级代言人)出于宣扬权势的需要。
古代洼地的皇帝表达自己受命于天,能够与天沟通,包括很多夺权造势都利用自然现象或者制造假象来宣称天命所归。所谓的“大楚兴,陈胜王”就是如此。
利用一些神秘概念来神化个别人的存在,表达自己高于普通人,越大的概念越能压得住人。这种高楼说什么是精美建筑、发达的标志,其实更大程度上是象征作用,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背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威慑和恐吓。
每当夸耀古代高楼建筑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种建筑是必要的吗?这种人力物力的消耗真的有意义吗?看到有皇帝为了「修仙」修什么登高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座空楼,没实用性还一边修建一边屠杀工人,背后因为这栋楼死了多少人谁数得清。至于到底砍了多少树挖了多少地,更是最后都变成了理所应当的“代价”。
把这些说成是劳动结晶未免太过无耻,不如说成是对于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剥削,而要说浪费,男权真是时刻都在做这种无用的浪费,就因为牠们无法排解的焦虑和困扰。
现在也是特别强调和追求第一高楼,但所谓第一高楼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怎么说呢?现在买房子都知道房子住不了几十年就会变成危房需要重修,材料、手法、建筑工艺等都不支持一幢房子长期使用,更何况高楼本身遇到自然灾害时就足够被动,一是逃跑难度大,二是时间来不及。楼层那么高随便来点天灾人祸,跑都跑不出来。
所谓的高楼应该是男性崇拜和权势崇拜的衍生物,男权的顶级状态就是人上人,就是少部分人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至于把一群人聚集在一栋楼里的模式也很有意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一家公司包下了一整栋楼,董事长总经理的办公室一定在最顶层。而这种“下意识”恰好就完全符合男权的等级制结构。
顶级特权阶层的“至高无上”建立在底层普通人的“卑微低头”之基础,也就是特权阶层的“一览众山小”的前提是“众山”存在。
——
@说到宗教建筑,很多教堂内部都有模仿子宫的设计,而外部则是阴痉造型。日本有些神社有“胎内巡游”(胎内巡り),走进一段黑暗空间,再重见光明。寓意是人生由暗转明,宛如重生。这个胎内是佛像的胎内,也有求子的意思。如果佛像是男,那就是宗教的产翁制;如果佛像为女,可以算母系遗风;如果佛像半男半女,那就是父系夺权过渡期。
—@作者:看到一些原始母系的建筑都是比较活泼向上的母神女神形象,回顾男权一神教,尤其是东亚东南亚接触比较多的那种宗教祭祀看起来都让人头皮发麻。
男权神话的复古风向——传统男权思想在现代的回潮
男权神话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为了男权统治的稳定不断进行洗脑,将母系遗存下来的东西进行各种篡改,然后制造各种新的谎言骗局,让女人接受并且相信。
一种方式是我之前谈论女娲时所说,会告诉女人:你看你信仰的女神也不过如此,女人就别想着翻身了。甚至说这些比让女人接受男神更可怕,因为那本来是女人创造的女神。由此我可以怀疑,很多母系遗留下来的传承都被男人改头换面加工成可以被牠们利用的东西了。
另一种方式就是,吹捧男权宗教故事神话,封建时代都是君权神授,这些神话是天子受命于天的一环。至于近代更多是满足宗教拜神的精神需求。
现行男权宗教神话故事的回潮复兴,本质上是对于男神的一种崇拜复辟,男性主神、男权崇拜、统治掌权的也是男性,女性不过是镶边的花纹。
随着近年来保守势力的反扑回潮以及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宣传,更多孩子被卷入时代洪流中,因其年龄无法分辨正确与否,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现在厌女倾向凸显出低龄化趋势。
而低龄化趋势则表明了什么样的内容以最快最普遍的方式宣传到了大众层面,低龄受众因为人生阅历少而普遍缺乏反思和质疑能力,所以会不假思索地模仿和认可宣传内容。即使早知道厌女是体系化的,这些年还是愈演愈烈。
神话传说的基底是造神,人类对于神的崇拜多是为达目的,神拥有着超越人类的力量和权能。
所谓神话的魅力不就是超出人类能力范围外的奇妙,如果我告诉你神话背后其实是为了统治目的而妖魔化对方呢?神话的取材都是从现实中夸张,制造一些想象的细节,但也没超过人类理解。
假设,我告诉大家所谓的封神榜其实故事和神力没任何关系,和自然秩序也没关系,很可能灵感就是来自原始父系部落冲突混战后对于所谓功臣的论功行赏,就和日后男权推翻一个朝代,新上位的皇帝给功臣封地、封王一样,你还会觉得那是封神吗?
那是封神吗?那是抢劫掠夺剥削后的分赃。
而女人在哪里?女人就是点缀和被抢夺的对象。所以处境和人物设定总是边缘化、扁平化、标签化的,甚至说就是一个机械的工具人,因为创造的目的就是用来给男神作配的,所以整个角色的一生都在为男神服务,围绕着男性主神而展开。
现代对于男神复古故事的追捧,其实就是一种祭祀的仪式。这些被拿出来重温的男性角色就是新型的男权神明形象,而现在的神像并不总是神龛里,那些神明也不用待在神殿高高在上,也可能走进人群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被追逐的对象。因为唯物主义对于传统神明神力的冲击,男权非常隐蔽的完成了这种转变,但这并不代表着宗教消失,也不代表着人没有被传统思想洗涤。
男权神话其实就是宗教的,你对着男权社会的神话故事着迷也就是在对男权下跪。无关真实,却相信着男神的神力,维护着男神形象的完美无瑕,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凌驾于生命与自然之上,甚至要支配和奴役生命与自然的男神形象,到底有什么好追捧的?其中的父权烙印哪里少了?是男尊女卑、男性治世的场景还不够显眼,男性必不可缺的错觉还不够迷惑女人吗?
对于女人,追捧男神就等于弱化自我,损害自身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弱,心理资源只给不收则会萎缩,就跟精神吸毒没什么两样,觉得自己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虚幻的权力感就更可笑了。
同理,女人追男星和男人追球星除了女人的喜好被认定为低级以外,拿男人疯癫来为自己正名这种手段真的没什么用,我倒是从中看到个人造神宗教信仰的痴迷和狂热。背后是个体的匮乏、虚无、脆弱。说白了,女人不也还是在为男人人设形象和男性符号买单吗,而资源流向很清楚啊。
你看,目的性如此深厚的神话故事,足够让你理解父系宗教作为男权精神支柱的功能了吧。
数不清的男神雕像,在这些为之着迷的女人眼里是战无不胜的,所以让她们无法自拔。男权邪教真是要命的。
——
@“分赃”说得很精辟。
一看到这种含男量过高的片子直接略过,不给眼神和注意力。
—@作者:看到牠们在眼前晃悠都烦人。
//
@男的造男神追男神,女的也造男神追男神,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作者:这几年的电影风口就是在复古男权神话啊,从孙悟空到哪吒到封神到二郎神等等,全是男神,女性形象通通镶边。


建筑与建构——打碎虚假神庙
http://example.com/2025/04/01/god-2/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