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友谊存在赏味期限

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门玄学。而关于离别也并不能简单的用“她变了”或者“我变了”来解释,更确切的说朋友这个名词本身就应该是有赏味期限的。
那些维持了一辈子的“情谊”一半是因为有人自成年后认知就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另一半是由于现实利益牵扯而不得不视而不见妥协退让几分。或者还有些就是,十天半个月联系一次,没有生老病死的大事见不着面,当然也就不能发现龃龉了。在她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是同进退的知己。
随着时间流逝,先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情谊可能会因为了解加深而发现不适,再是因为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观点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其实非要说来也没有谁对谁错,就是不合适罢了。当时想要结交的心的确是真,后来想要离开的意也不假,所以朋友本来大多就应该是一段时间内的朋友。
人如果在不断变化或者说不断成长,那么每段时间内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强求人留在原地的执念才更可笑一点。我钦佩每一段越过时间的亲密关系,也释然每一段因为不合而走散的人间情感。当然,这里的越过时间指共同成长,不包括死缠烂打非要维持。
如果能够一同成长,有争议也有反思,有回应也有讨论,是一件特别幸运又特别困难的事。但是走到某个节点就会发现不合适就是不合适,没有必要勉强自己,曾经陪伴过一段时间,也要好好地道别。她留在原地,我还要向前走。我们各自有缺,并不需要合在一起才是圆满,缺憾本就圆满。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要坦然对面每一次离散,可能你们之间的情意早就死在了何年何月你也未必清楚。

*友谊万岁,友谊万万岁
在讨论家庭类型时看到有姊妹说是因为自己从小没有体会过稳固完整的亲缘或者友缘关系,所以才对这种模式没法从心底里产生彻底的信任,想了一下好像真的是这样。
曾经的我也有过很矛盾的时期,不过我那时是对于母缘和母爱,虽不至于半信半疑,但是总对自己能否做到没有太多信心,因为妻母给我的爱里带着毒也因为我没有生育的打算,所以对于这种设想也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对于未来美好的想象,虚幻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拥有过真实体验,但是却仍旧愿意相信这种设想的原因是我坚定于预期拥有。
父权将女性力量打散、隔绝,阻止其联结,然后再分头各个击破,更可怕的是孤女没有拥有过好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如今亲密关系这个词经常被别有用心的恋爱脑用来纯指代性缘关系,污染这个词汇内涵及外延,使其庸俗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父权的性缘谎言所蒙蔽欺骗认定性缘关系可以解决万难,却不知道性缘关系本就是万难。
然而这些孤女即使有幸从骗局中挣脱出来的人会更加害怕陷入另一处“泥淖”所以戒备重重,已经丧失了对于世界最基本的信赖感,不会再发自内心地去信任什么。
有人希望我讲一下女性友缘,但其实我好像不知道怎么去分析,因为我觉得女性之间的联结是自然而然就产生的,我每次一提就无法用什么理论或者思维框架去分析,脑海里反而跳出一个个身影,和她们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清晰如昨历历在目,议论文也能写成记叙文。
在我这并不算长的人生中,一路走来遇到过很多生动鲜活的女孩子,也和其中不少做过真心朋友。我们曾手牵手一起在课间去厕所,肩并肩挤在小卖部买零食,还一前一后当着班主任的面翘过课,后来也吵过架和过好,可是都没什么大不了。
你要问我和朋友的故事,实在好多,或许某一天我也能够一个一个地跟你讲出来。
小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一架成名的,因为前后桌距离的问题我们打过一架然后我们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朋友,中午午休瞒着午托阿姨和老师跑出去还未建成公园的山上探险,放学后也要和家里人说迟点回去的原因是两个人节省了公交费决定走路回家然后在路上找一家广受好评的臭豆腐小摊。
初中的好友是会在中考前陪着我每天晚上在广场上练习八百米的存在,我曾经和她在一座公园里种过两棵银杏树,那时候我们说等到十年后再来看看树也看看我,她高考以为我会去上海而填了志愿,没有想到我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去了北京,我至今能回忆起她当时的震惊和失落,也是那时候我明白了命运和意外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好重好重。
我高中的好友一直联系至今,我们志趣相投爱好相似,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性格,她每次看到我翻出来的衣领都要伸出手帮我整理,大概你们就能理解是什么样的差别,出门旅游我是随性而为,她是准确到列表每个小时。但她陪我翘过课,文理分科后还能收到来自前一栋教学楼的信安慰我,大学因为宿舍生活交往不好打电话哭诉半个多小时到我手机欠费,她打完电话立刻就给我充了话费,我去广深面试工作的时候住的还是她宿舍。
还有好友对我的关心甚至有时比我妈妈更多,记得那年高二我感冒咳嗽总是不好,我妈都是拖着等时间过去,而她知道后早上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给我熬罗汉果水,还会托人直接送到我的班上,等到我到校的时候惊呼,才知道她默默做了这些,保温杯旁边还有她给我准备的旺仔奶糖。
就是说,我们是真的爱过彼此。因为喜欢一个人想要对她好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从同龄人身上获得的最真挚、热烈的情感,就是女性友谊。我深知,在女性好友面前我是极度舒适自在的,我可以选择做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彼此知道,两人之间不论什么想要分享的心情和情绪,只要表达出来,都会被对方稳稳的接住,这其实是一件很难得又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无论发生什么,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对方。
我从女性朋友身上获得的善意和尊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弥合着我因原生家庭受伤的心。就是我准确地知道,插科打诨可以,说一大堆废话也可以,在她们面前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没关系。
当然,我个人目前的人生主要方向还是追求自我、解放自我、取悦自我。因为只有立足于自己才能讨论更多,做好自己才能和更多女性建立友谊,希望有一天,更多的女性也能够发自内心地对世界产生一种信任,而不是劝说自己应该信任。
但我总会想起,十多年前,当我否定自己的时候有人对我说过「又不是你的问题,为什么你总要怪自己不好」,当我因为失败而失落的时候有人安慰我说「最好的不是最适合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可能这就是老天给你选的最好的选择」。
谢谢你,接住我。万幸,还有你。
在我呼唤的时候,你有过回应,我们互为岁月里的美好馈赠。
友谊万岁,友谊万万岁。
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古长青。
不是活在现实,而是在我心里和回忆里隽永。
——
@一直觉得膈应的是,我那个那么好的女孩子,最后也走进了婚姻。让我不得不,被迫地,与她疏远。这让我更恨、更恨婚姻。我真的好恨,婚姻抢走了我的女孩子们。
@女性之间的友情真的很美好。但是男权总是打压污名化女性之间的友谊。比如“防火防盗防闺蜜”、“塑料姐妹花”、“互扯头花”等等,真是又蠢又坏。

*友谊也会随年岁一起成长
私信里总是会有女孩问,和身边的好友因为性别议题、社会公共空间的讨论发生了观点冲突应该怎么办?
能够感受到她们因此产生的困扰和难过,但我记得这个问题,我曾经回答过。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匀速的,这也就注定了部分朋友存在着时效性。随着女权觉醒,我已经和很多还停留在性缘脑的“朋友”渐行渐远了,怎么说呢,这种体面的、沉默的、悄然的分离是彼此不约而同的选择。
不必过分追求一定要和谁维持一辈子的友缘关系,因为一辈子这个词实在太长了,你无法预估到在你的生命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影响你的观点和态度。至于永远这个词更是容易一语成谶,凡是说我们永远是朋友的人往往半路都会走散,但重要的是曾经的真心。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这么多,如果总是充斥着让你不舒服的“朋友”,那你就很难再遇见新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了。
我曾经说过,那些维持了一辈子的“情谊”一半是因为有人自成年后认知就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所以实现了同步滞留的场景,还有另一半是由于现实利益牵扯而不得不视而不见妥协退让几分,即使不适也得强忍不提。或者还有些就是因为远距离,十天半个月联系一次,又隔着时空,没有生老病死的大事见不着面,当然也就不能发现龃龉。
在她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是同进退的知己。
随着时间流逝,可能会因为了解加深而发现不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观点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又需要重新磨合。其实非要说来也没有谁对谁错,就是不合适罢了。当时想要结交的心的确是真,后来想要离开的意也不假,所以朋友本来大多就应该是一段时间内的朋友。
人如果在不断变化或者说不断成长,那么每段时间内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钦佩每一段越过时间的亲密关系,也释然每一段因为不合而走散的人间情感。当然,这里的越过时间指共同成长,不包括死缠烂打死抓不放。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要坦然对面每一次离散,可能你们之间的情意早就死在了何年何月你也未必清楚。
当然我这么说并没有否定友谊的意思,友谊实在太好,我有过太多让我感怀的朋友,甚至她们曾经在不知情的某个时刻将深陷泥淖的我拯救,我实在太爱女女联结,但我也不希望女孩们对此陷入执念,画地为牢地桎梏住自己,非要执着于和某位朋友相处一辈子。这不仅需要缘分,还需要运气。
我十来岁的时候特爱用羁绊这个词来形容友谊,尤其爱用超脱血缘的羁绊这种词语组合,想来真是傻气又幼稚。事实证明羁绊这个舶来词根本不适合我,我也不喜欢羁绊这种关系。人和人之间为什么总要想着绊住对方,即使是个人存于世间的羁绊也不过是重重负累。
学会坦然地接受每一次旧的离散,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新的相遇,是一场行走世间的修行,也是一道人生的命题。对于话不投机的旧友,你根本不需要在原地等她赶上来,更无需质疑你的选择,你只需大步地朝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走,如果真的是同路人,那么总有一天会重逢。
如果我们真的是朋友,我祝你自由,也不必回头。

*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我知道你也有过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朋友。」
其实在我这并不算长的人生里,一路走来遇到过很多生动鲜活的女孩子。
我发自内心的欣赏她们喜欢她们,我们曾经分享过彼此的过去,畅想过遥远的未来,在一起说过一些心底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回忆。
然后渐渐地没了交集,没了联系。甚至连她们最近在做些什么到底过得怎么样都不明了。
以后提起她们的对外说辞,大概就只能是「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______。」
就好像当初我以为我们会有很多很多故事,终究还是被风吹散了。
即使我再舍不得或者有多在乎,也不会伸出手挽留不会刻意去持续。以前总是因为抓不住自己在乎的东西而在失去后惋惜,我觉得这大概也算得一种性格缺陷,但后来发现其实顺其自然地走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是我错了或者她错了能够简单概括的,大概这就是决定人生走向的某种选择。
偶尔想起她们,我还是得说,我曾经是真的挺喜欢她们的。真的特别喜欢,也曾经觉得她们特别好,真的想过和她们一直做很好很好的朋友。即使这些感情只不过是回忆模糊的后期加工。
为什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了呢。或许也没有争吵,而感情就这么眼睁睁地不见了。还是不得不承认,时间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啊,它让我们把彼此看得更加清晰,走到分岔路时各有细节要求,分歧在所难免。
虽然会不断尝试包容不同的存在,不同也不会成为核心议题影响到普通的交往,但身边留下来的却大多有其共性所在,最终一定是类似的人才会走在一起。大浪淘沙淘去的都是不适合的人。越多细节要求越多门槛越能挑选出和自己相似又适配性高的人,即相合。
信息茧房的背后换个名字也可叫做同温层、舒适区,毕竟没有什么特定精神疾病的人也不会没事找事地喜欢给自己找麻烦,身边放上一群和自己截然相反甚至可能举报自己的人。
你晓得人各有志向,所以志同道合的人会走在同一条路上,而话不投机半句多,走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么多年我已经厌倦了去说服那些和自己相距甚远的人,毕竟南辕北辙,前路漫漫。
不适合的人就是不适合走在一起的,走在一起后也可能发现并不适合。一个人身边的份额就这么多,不合适的人不走反而会挤压合适的人来找你,有旧人离去就会有新人前来,随着时间的洗刷,留在身边的人逐渐都会是和自己类似的人。
友缘自在就是因为可以随意松动,按照自己的舒适区调整步伐,在拥有的时候珍惜珍重,在远离的时候坦然接受,大家都不抱憾也不后悔就好啦。
就像我之前看地图的时候,会看到星星点点碎在海洋里的小岛。我看到后就会一直在想那样的地方是不是与世隔绝,并没有多少人类在那里生活,零落边缘听起来很孤独,但是应该很美,也很幸福吧。
「你们都知道吧。」
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啊”,你也都有一个。
然后我和她都会有新的朋友,新的人生。
天色将晚,孤岛不再是孤岛,岛屿之间也会互有回音。
——
@人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成长,遇到了很多的人,也走丢了很多的人。其实和她们相处的日子真的很快乐呀,即使后来走丢了走散了,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不断地去追寻和靠近自己内心所希望成为的人和遇见与此共性的人。总会有人半路下车的,也总会有新的遇见的。看似独自在这人生走着,独处的时候,却并不是一种逃离行为,它更像是一种回归,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只为不断地遇见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你啊,朋友!
@我从小学到大学,也拥有过好几个不同的好朋友,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渐行渐远,最后断了联系,但她们给我带来的温暖记忆一直都存在着。
@写得既理性又浪漫,一丝淡淡忧伤中有感动,感动中有坚定,坚定中又有温暖
//
@最近刚和7年的好友绝交,但已经释怀了,对于有些明知不同路还硬要走在一起的人,决绝地离开反而比犹豫不决好,希望我们都能获得彼此内心认可的幸福。
—@作者:是好事。大家都会有新的人生。


大部分友谊存在赏味期限
http://example.com/2025/04/01/friend/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