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于女性而言具有两面性

恰逢这个时间其实也想谈谈教育的问题。诚然,有部分女性未经教育也能有朴素的女权思想,也能够走向女性觉醒是事实,接受教育依旧是大多数女性自我赋权的一种方式。
但教育本身对于女性来说是否足够安全毫无风险呢?并非如此。
因为受教育的内容在女性幼小时期是未经其挑选的,更甚者说是这个社会替她挑选的、不可拒绝和逃避的内容,而这个社会主导的依旧是男本位视角和父权思想。这就是我所说目前的义务教育在女性觉醒上的两面性。
可能是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实在太久,已经记不清自己有没有面临过这种抉择,但上次有妹妹发来自己的试卷,里面的一些落后的性别观以及某些倾向着实令我感到后怕,而为了答题正确,她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记忆和背诵。
就好像对于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下饱受苛待、挣扎求生的女孩,只能通过不停地求学、考试、拿到好成绩,漂洋过海终于挣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最后却被评价成“心灵的蛀牙”,就是得等这个女儿自愿回去作为家庭的血包,花自己的钱给弟弟买房、给家里人买车、把曾经虐待自己的母父招待得舒舒服服才叫终于拔掉了“心灵的蛀牙”,变得快乐起来。
这个故事如此令人后怕,预设了受苦受难的女性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伤害源后依旧不得善终的结局,如此恶毒的假设却是中学生面临的阅读理解题。那些还未长大的女孩们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被塑造、被剥离,这就是尚未建立起女性个人的主体地位却要经受以父权为主导的男性教育体系洗礼的风险,这是一种看似“温和”的驯化,有人长大后能够通过反思推翻,有人一生都活在这种掣肘之中。
包括很多女性在觉醒之初感受到的孤独,也是因为由女性主导的经验感受、由女性总结的知识体系未能成为男权社会主流、能被轻易接触的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往往要特定地去寻找一番才有所收获。历尽千辛才能够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这种结果是因为女性在代际间的传递和联结被生生割裂了。
网络的确方便了女性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获取又是有限的。我们没有朝夕相处,也不能随时互通。所以见到过一些即使在网络中获得了女性的精神力量,转头在生活中又被婚女一引导,又屁颠屁颠地去结婚了的例子。就是自我意识比较薄弱的典型,她们需要从众的安全感,婚女又真实活在她们身边。
我说过的“公共教育”的问题,年龄尚小的女孩们在接触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受到男权的引导。要做的是吐出毒奶,并且努力让女性为主体的经验、感受、智识成为女孩们能够接触到的公共教育的一部分,能够提前免去大部分毒奶。
对于明显令人不适的男权教育的植入,不论是女孩还是女人都请保持最基本的警惕。
——
@不只是文学,科学上也是的。高中生物中还有性别比例与出生率的关系(♀>♂ 增长快,♀≈♂ 相对稳定,♀<♂ 增长慢)我是这两天才突然反应过来这是彻彻底底的男本位,实际上生育应该只由女性根据环境资源来选择的,一般来说都是相对稳定的
—@作者:是的,科技上尤其是生物/医学等方面,是很容易察觉到的男本位,包括对女性的忽视,以及用男性视角推论整个世界。
//
@如果在全女社会估计会出现适合女性的新教育体系。可惜这些在现实面前都是臆想。女权也不是万能的,我们现在仍脱离不了父权下的教育。
@@提辖鲁大官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在大部分学科的教材中,男性出现的频率都比女性更高,这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的中学英语教材。
即使在女性出现频率更高的教材中,男性与女性的职业角色与性格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多出现在“少有声望”的职业中,如志愿工作或食品、时尚、娱乐类相关工作,且女性形象多为内向、被动的;而男性角色多从事科学家或其他有声望、有偿的工作。
此外,教材中鲜有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行业从事相关职业的女性形象,而在为数不多的从事STEM领域工作的女性角色中,多数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如协助男性医生的女护士形象。
——《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的性别差距:表现·影响因素·弥合对策》


学校教育对于女性而言具有两面性
http://example.com/2025/04/01/education-1/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