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过是一场回归

大家常说,判断一个人的人缘好不好,不要看出席她婚礼的人数,要看出席她葬礼的人数。后来又被化用说反正最后出席婚葬礼的人数还是由天气决定的。
不说我对于人缘这个词本身的介怀,对国内婚葬仪式乱象也不予置评,就结婚也不是什么好事,婚礼又算什么喜乐。这些年大大小小也参加过几次葬礼。有至亲的,也有好友的。一小块地埋藏一生。
发现在学生时代的葬礼是最冷清的,是一个人还没有来得及向世界伸展出枝桠的时候就已经离开,所有的活动范围就在小小县城的一座中学里,当然,她也再没有机会去认识其她的人了。最后四处拼拼凑凑才有了零星几个同班同学,陪着对方父母呆在灵堂,等着一具肉体送进焚化炉化为一抔骨灰出来,也不一定全部碎成灰,也许还有几块硬的骨头挑挑拣拣,连离开的时候都很安静。
然后你会感叹,啊,这一丁点灰就是离开的那个人吗?就是曾经活在身边的那个人吗?就是见过她笑看过她哭,一起唱过歌说要给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开演唱会,前阵子还听她宽慰过大家都很喜欢我的人吗?
啊,原来一个人就这样轻易地离开了。
不像后来我旁观的其她葬礼,热热闹闹,似乎与会的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美化逝去。转而开始去纠结鸡毛蒜皮的礼金,更多地在意葬礼上会有什么娱乐活动,或者为趋炎附势提供了乔装打扮纷纷亮相的机会。
人好奇怪,生前挤在高楼中密密麻麻的格子间里活着,根本没有什么社会距离,走过的路一条比一条拥挤,死后也要和其她人挤在墓碑或者墓地里,不光是房产紧俏,死后的墓地也很难让人长眠。
现在我再回想起来,学生时代参加的葬礼,记忆里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但或许那是最真实的反应。因为中学时期建立的种种联系,都是最天然而又最脆弱的,不涉及到其她人,也不涉及到其她利益,是纯粹的缅怀和挂念。
之前曾经一直好奇,不知道我的葬礼上会有谁来。不过想想还好,等到那个时候我也不用好奇答案了,更不用念念不忘地回头寻找。
假如一个人在异乡去世了,最后还是要在家乡办葬礼。又会有多少人能来呢。
先前看到写名人传记却被告知有大半生的内容不允出版的微博,还挺有趣的。一个人看上去仿佛活了九十来岁,但个传里只有前三十来年为人,后六十年因为违规所以为鬼。鬼是没资格留下印记的。再想想当时的境遇,为何有人能针砭时弊,大抵就是因为乱世。放在极权背景下,结局也逃不过被绞杀。
以前还未觉醒,深陷抑郁状态的时候想过自己如果死了,墓志铭写什么呢。
写这里住着一个人,她从未为自己活过。她从未活过,也没有自在过。成年后,从未快乐过一天。
如今重新读来都是一股悲哀,感慨到以前我怎会如此。
而现在我不想要葬礼,也不想墓志铭,不想死后被人评判,虽然拦不住,但至少我自己不必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
有人说清明节让所有人都相信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很浪漫。但我却觉得不一定需要另一个世界才能定义生死,因为生死都是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生与死本就是宇宙流转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轮回,不害怕生,不畏惧死。或者说离去仅仅是一次解构,而我们对故去之人的怀念又重新组成了她。
所以,我要是死了,连碑都不想要。
只想像这样安安静静地离开,也无所谓骨灰最后要不要撒向大海或者高山,那些仪式感都不重要,即使没有,宇宙法则总归会让我再次回归天地,回归自然母亲的怀抱,一切困扰死后通通烟消云散,我又会开始一场新的流转。
——
@以前情绪不顺畅的时候,总想着“30岁就死吧”“50岁就死吧”,感觉活太久了很没意思,就想着早点死,近段时间接触了羽毛球、运动,莫名有种“打羽毛球打到死的那一天”“运动到死的那一天”的感受,如果能在生前不停止运动,那么什么时候死都没有关系,因为死很正常,但是不想在死前留下不能运动的遗憾。
十几岁时总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能给出其中之一的答案了,感觉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意义之一是运动、感受生命的乐趣、感受自己的身体越发强壮敏捷,每一次的进步带来的愉悦反馈,就是在感受生命了。如果我死了,希望可以直接埋进土里,被分解后化归自然。
—@作者:其实运动会在母系被认为是帮助人身心合一的事情呢,我也在想女身的修复机制好奇妙的。医药这些发展都是辅助,人生活还是在靠自己的身体。


死亡不过是一场回归
http://example.com/2025/04/01/death-2/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