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为什么反感父系宗教
青少年女性迷信星座塔罗,中年女性则迷信称骨算命,老年女性干脆求神拜佛祈求来世,这种不约而同来的对于某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的理解是女性在被剥削被掠夺造成的匮乏中无法自处,从而精神空虚下的寄托,到底有没有用呢?
我觉得人有信仰是一回事,要因为信仰付出代价买赎罪券然后以此养活其她以谎言为生的人就没必要了吧。
我对此的反感和厌倦准确地来自于我妈,她就是典型的人到老年开始信上香、法事、算命的类型,我不走运说是因为我死去同学的灵魂跟着我,我不结婚说某年姻缘算到我要结婚是不是瞒着她领证,疫情前每年要去很远的寺庙上香还愿还磕头茹素,后来干脆迷信仪式感花钱请所谓的“法师”来家里做法事消灾,说实话是没给我气死。她不属于那种用道义来指引宽慰自己找心灵寄托的,一些人信教算是给自己找个心里寄托,有个归处,一些规束自己的道理算得上心理安慰剂,寻求蕴含的道义。但是请人驱邪这种事只能用装神弄鬼来形容了吧?请人做法要是有用,还要人努力干什么呢?它们跳大神有用,那我可以不吃药也能治好病。医院和医生都可以取消了。
求神拜佛要是心理安慰剂还有点意思,但是请问所谓的算命算运势至今准过一次吗?但凡准过一次呢?靠虚假的仪式感,哦不对,应该是形式感来获得安全感,真是脆弱无用又可笑。
她是从我姨妈身上学来的这些,如果说我妈是因为教育程度低、容易跟风,那我姨妈是属于当了几十年的老师,依旧如此。她们在我看来是愚昧、无知,但我又要去理解她们的愚昧无知。
以我对自己的吝啬程度,我永远不可能为了一丁点心理安慰付出金钱代价,所以这些赎罪券向来赚不到我的钱。求签算命对我而言连自欺欺人的安慰剂效果都达不到,我的结局和它们没有任何关系。我或许信命,也曾或许信运,但是求签算命不信。这些不过是无能之人的自我安慰,并不是什么成功的不二法门。
所以我总觉得一些人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想要的是一些吉利话或者明天会好的心理安慰罢了。那些“法师”预言要是那么准的话,怎么自己人生依旧是那个样子呢?
既然那些“法师”的人生既定无法改变,你怎么就知道你的人生可以通过那些人的预言改变呢?想要给你指点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控制不了。
尤其是父系宗教就是很多都很厌女,是男身哲学的集合,是维护男权的思想基础,然后女人们还在厌女的框架下找寻精神救赎,不就是新一轮投毒吗?就是真的又可怜又不知道怎么说了,感觉在饮鸩止渴。
——
@真正的宗教,是不厌女也没有性别歧视的。但凡有性别歧视的,都是不懂的人在那瞎编乱造忽悠韭菜的。
@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宗教无一例外都是……
//
@宗教本身就是极度厌女的,没有一个宗教不厌女。在了解女权之前我个人接触了解过佛教、道教,甚至算卦算命也会。但是无论是宗教的反堕胎、道教对于坤道的叫法(男女都叫道长、宗教内无论男女皆互称师兄弟),说是众生平等,但是从来都是厌女而不自知的。而父权制下的宗教本身就忽视女性的个人意志和厌恶女身,就是一群娚性的狂欢和对底层百姓的思想控制。毕竟为娚而造依娚而生的一个群体,满是“阳刚气”,容不得女身。
—@作者:父系宗教是男权维系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甚至说牠们的时代脉搏也是随男权发展不断行进的。
*父系宗教下的“饮鸩止渴”
父系宗教对人的侵蚀很正常,其实父系宗教本身就是父权制的精神支柱之一,父系宗教的变迁是跟随男权发展脉搏的,维护了男权统治。
有姊妹说过,尤其一些要强的人,急于改变现状的人,反而到处都是容易被趁虚而入的漏洞。我发现确实是的,很多人走向父系宗教就是因为太痛苦所以想快速找个出路,恐慌下看谁都像救世主。那种心理真的病急乱投医,因为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想要找个出路。
没有遇到过真实,也就无从对比起虚假,然后就会被各种骗局蒙蔽,随后麻醉自己,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自欺欺人,所以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必须有致幻剂才能活下去的想法很常见,很普通,不值得奇怪。在高度逼真的欺诈骗局中不受到迷惑,确实不简单。
宗教造神就是这个逻辑,就像一层圣光打上去然后过来说“我来救赎你”。你觉得是草班台子做戏,但就真的有人会上当……因为生活太苦了,她们无比需要寄托和盼头。说这里是无神论,你再想想香火神教浪漫爱宗教等等,这里哪来的无神论啊。分明各个信仰深厚。
我之前就提过,制造恐慌往往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越感到绝望,越是走投无路,越是手足无措,越是心灰意冷就越会信奉“神”的存在,甚至会幻想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救世主将自己带离苦海。这种时候如果有人以一种高姿态接近她们,哄骗她们,塑造一种自己可以拯救她们的假象,很容易让她们陷入一种对于这种人的极端崇拜。同理,在她们缺少关爱时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态度参与她们的生活,也很容易获得她们的信任。
这可以套进各种各样的造神运动,哪怕是意识变革,比如女权,我们都是强调从个体开始影响群体意识改变,最终是要群体复权,比如不婚不生男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的确需要女性群体的配合,但有一些流派认为她们可以跳过群体意识,就强调不需要管其她大多数女性怎么想的,只要她们拥有超越众意的能力就能够解决一切,所以需要的不是女性群体改变,需要的是救世主是万年一遇的领导者是不世出的天才,只要有一个出现就能够立刻改变,然后会不停制造不符合实际的谎言,引起受众间的高强度恐慌情绪,然后渲染这种恐慌只能通过她们这种精英来解决,以此来收割信仰,最后又把这种功劳揽在极个别牵头者身上,的确是会给这个“天才”后天打上一层闪耀的金光。
打造神,捏造神使,收割信仰和供奉,这就是父系宗教的精髓。
造神的目的为了收割信仰,让更多人遵从指示,一个人越是恐慌绝望就越是容易成为信徒,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控制。虽然这里看似信教的人不多,但很多无形的宗教存在。最搞笑的就是一些人自己造神拜神然后说起来无神论唯物主义头头是道,觉得自己是没有信仰的,转头深陷恋爱迷信、香火神教无法自拔。
——
@🍏🍏🍏
//
@反过来想的话:如何推销(不需要)的父系宗教?折磨人的精神,使其痛苦,然后兜售父系宗教,越信奉中毒越深逃离阻力越大。
—@作者:是的,人越是感到苦痛越会信仰这些。
*祈求来生不如改变现在
上一次听到人说,在无神论盛行的这块土地,却有大批老年女性求神拜佛,而她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现在的生活更好,或是与自己和解、消化负面情绪,是已经开始祈求来生了。
其实我之前说过的,制造恐慌往往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越感到绝望,越是走投无路,越是手足无措,越是心灰意冷,就越会信奉“神”的存在,甚至会幻想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救世主将自己带离苦海。这种时候如果有人以一种高姿态接近她们,哄骗她们,塑造一种自己可以拯救她们的假象,很容易让她们陷入一种对于这种形象的极端崇拜,同时打消她们想要改变的心。
同理,在她们缺少关爱时,外人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态度去参与她们的生活,也非常容易获得她们的信任,也就是一些人口中“骗子和我妈的关系比我和我妈的关系还好”的真实来源。
诚然,大家都知道原因是多样的。但这,不过是万念俱灰下的“灰”换了副模样又狐假虎威罢了。
说到底,光是叙述女性悲惨境遇,是没有用的,更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定要自己站起来主动去改变,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如此。什么时候都不会迟。
下辈子要如何如何其实都挺好说的,可是这辈子都还没完呢朋友们。如果不解决问题,问题还是在那里呀。这一代推下一代,下一代推下下代,无穷无尽地推卸责任,女人就永远无法归位,难不成生生世世接男宝吗?
我理解一些人是做贼心虚才会想要“赎罪券”,但女性因为被压迫身心俱疲心灰意冷真的不要踏入。
饭圈追星是一场资本造神
明星效应、饭圈模式、粉丝经济就是在资本“造神”,所谓粉丝也就是上供的信徒,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权力结构不平等,只是因为拉扯博弈一来一回显得好像地位平分秋色一样,但怎么说,里面的信息不对称非常强烈。
当舆论场已经把对行业内业务能力的欣赏转变成了对于具体个体的崇拜,是资本联手明星共同打造的一个巨大的骗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真实。
因为这过程中流量是可复制的,造星模式是可打造成为商业流水线的,“神明”的特征是可以由信徒挑选定做的,所以资本会开始塑造美好形象贩卖,明星孜孜不倦为自己打造金身,在严格控制信息传递的范围下,观众因为现实中较少遇见这种人设也很难分辨真伪。
可将普通人奉若神明和朝圣者的愤怒本是双生,自以为是地将普通人当作“神”,“神明”崩塌陷落,信徒因“受骗”而义愤填膺,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造神捧神等神反噬看神陨灭这一系列现象。
这么举例吧,你要是一个寻常普通人,其他人又何必崇拜你?若是喜欢便也罢了,想收割大量遥远崇拜和单方面上供必然是需要神化存在的,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双向奔赴难免显得莫名加自作多情。
但这个“造神”的逻辑又很不堪一击,即平凡又出众的普通人被不断塑造成神祗,被寄托美好幻想及共情。可以确信的是他不是神,但实际上却又被当成伪神,证明了普通人可以成“神”。
正是因为没有神,所以很多人热衷于造「神」。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普通人都可以是神,为什么身为普通人的自己不可以是神?为什么要来崇拜明星而不是崇拜自己?
当然,举一反三,恋爱迷信也是在“造神”。
我觉得我还是说温和了,当女权和你所追的明星之间有冲突时,你们站哪里?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换成男权叙事下的宏大命题,很多追星族都能给出答案(我不举例了),但女性利益?在这些人眼里虚无缥缈。
造神这一手段好像应用愈加广泛了。大家有事没事多提提祛魅吧。
——
@从来从来没追过星……
*上供式追星与粉丝经济
女人的包容力、滋养力、抚育力向来表现明显、天生优越。不是那种男权下为私有为占有欲的爱,而是无所求、共情、理解的大爱,是人生存下去需求的情感链接,女女互为联结会让这种爱有来有回畅通无阻,变得更为厚重、结实,这也就是和觉醒女性相处会更舒服的原因,也是男权和男人一直觊觎并试图私人化占有的原因。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上供式追星,可以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是上供这个行为本身是男权社会在对女性进行筛选,女人只要有主动上交这个动作,就会让牠们对这些女性最后都会走向结婚足够放心的自信,毕竟一旦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结婚也就是换个人服侍和献祭而已,区别不大或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二是追星这个属性会在所谓的婚姻市场中成为不被预备婚男看好的标签,甚至遭受厌恶和社会评价降低的场景,原因在于牠们深知在你脱离追星前,无法全身心地奉献给父权家庭和男人,一定会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给追的那个“星”,纯属分赃不匀的男疾男户。
为什么之前会说上供式追星是对女性的剥夺,为什么会说婚姻导致女性的降格,为什么会说女性应该珍惜自己的心力,就是因为男权恰好利用女性滋养力高的特质辅以爱男厌女的舆论导向任女性为男人牺牲、付出,像黑洞一样汲取吞噬女性心血,将本来互通的滋养力量变成女性单方面的耗损,要学会及时止损,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知道对于一些女孩来说,目前立刻就脱偶像脱追星可能有点难,包括很多关注我的我看头像都有在追星,我当然也不会强求这些。但是还是得摸着良心劝一句上供式追星着实不可取。
关于集资、饭圈周边、不运回这些尽量少参与,所谓大粉站子后援会诈骗跑路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谓代言商品量力而行,尤其为了替明星冲排名贷款超前消费不可取。另外关于线上做数据,追星追到最后成了给黑心工厂白白倒贴的数据女工,每天在资本生产线上踩车,这些看起来没有直接贡献金钱但消耗的时间和注意力也应该让你多衡量一些。至于这次暴露出来的,明星及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声名欺骗年幼粉丝的事情也需要提高警惕。
粉丝经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早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产业结构中底层最基础垫脚石的是粉丝“上供式追星”模式,而真正推动着产业扩张的是背后虎视眈眈的各大资本,流量明星是流水线上制造的用以贩卖美好形象的精致傀儡。
目前的饭圈已经是资本下场完善后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同好聚集,粉丝经济和饭圈文化中少不了资本的控制,与其说是圈,不如说是一条生产链。女孩子单纯真诚又一腔热血确实容易被利用的。如果实在没法脱偶像也稍微警惕下吧。
当然,粉丝经济和流量明星就是恶花结恶果,自作自受。
但凡涉及到钱、时间、精力的事情,都先想快不快乐、值不值得,远离饭圈PUA。
——
@流俗所轻:追星这个属性在婚姻市场不被预备婚男看好,也让不少女人觉得自己是不符合传统观念的反叛者,可是看清楚了,你仍然在给男人上供,在不停地把更多的钱和权力交到牠们手里,这些钱和权也在不断成为牠们掌控你、掌控女性群体的资本。别做叛徒。
@侧畔沉洲:比较男女追星的差异,男性偏向于将女星占为私有,占为仆从。而女性女性追星偏向于将男星捧为天神供奉。男凝女凝的差异天差地别。
——
@我还觉得追女星的粉丝真的很希望她死,她们根本不在乎女星的身心健康,却满口“爱”。
—@作者:被推上去的人,的确普遍会面临这种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