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需要充值
为什么会对人不对事地维护,是因为在维护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信仰啊,跟事实关系不大。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造星平台,打造人设和个人ip流量变现,关于造神模式我就不多说了,之前有几篇谈过。
你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其实你自己很大程度也是什么样子,对方是你的映射,所以我说全都是双向奔赴。然而,为什么不必去和那些维护造神的人争辩个人好或者坏,原因在于不必说服对彼此有偏见的人。因为她们有情感需求,然后有市场提供给她们的产品,属于你情我愿的买卖,所以她们为对方带来的精神愉悦付费——即所谓的市场和需求双向选择。
说白了,我之前讨论过多次网络平台沦于情绪发泄的后果是让一部分人在收割情绪价值,什么锅配什么盖。网络媚青现象下抓住青年人的注意力就是抓住了财富密码,同时网络信息差的存在让普通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网络营销号就是抓住了这点。受众和消费陷阱是双向奔赴的,当然会要去维护自己内心的“神明”形象了。你去掺合就属于棒打鸳鸯的角色,当然会觉得你烦,所以没必要去批判她们个体,也没必要和个人吵架,只需要把道理摆出来,能不能醒或者觉悟是自己的问题。
这种带货被挂的问题脱离泛女权区语境也就是纯粹的信任反噬问题,只是发生在女女之间就多了女权相关议题的讨论。本质上就是利用标签和情绪收割信仰赚钱,结果信众半路觉醒觉得自己亏了,然后反噬的问题。
这种情形谁都可以遇见。别说女权博主,文字博主视频博主母婴博主情感博主都可能,前阵子,蛆头子不也因为冈本出事了吗?不还有蛆头子挂蛆头子蛆头子挂蛆的这种戏码嘛,赚取流量方式多样,反正只是为了钱。
舆论反噬本质上是盈亏同源,利用信仰充值结果被叨了眼的结果。因为你一旦收割情绪就必定要面对情绪反扑,造神结果神像塌了,养蛊养多了被蛊反噬一个道理。但所有人要知道,用信仰充值是最无用的想法,因为信仰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充值。有人觉得只要支持某个个体就等于自己女权了,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个人不等同于信仰,是一种伪神收割罢了。
说白了,本质是有受众因为对人设塑造存在着情感期待,比如贩卖的是对女性友好的形象结果实证不出来,就会造成信任危机了。我猜想一些后续沦于批斗个人的言论(我其实不赞成批斗个人)也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不然没必要这么针对个人,直接把道理讲清楚了就可以了。
然后,既然是商品带货的话,那么商品假冒伪劣或者商家不合格没有资质什么的都可以质疑(背调很重要),连明星都能上新闻,那个人带货更不用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