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共情中难以“忘我”
降格至特定人身依附关系才能理解的“共情”不是共情
理解与共情中难以“忘我”
很多时候,理解是需要同样的心境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尚未到达,所以无法体会。不同的心理状态,感受到的是她人不同的人生,能够体验的也是不同的艺术作品。
就好像同样一句话,你感到共鸣的那一瞬间一定和你的心情有关,也和它刚好这个时候出现在你面前有关,两者缺一不可。
内心若是从来没有感受过忧愁,自然就无法同她人的忧愁产生共鸣,当然即使你曾感受过忧愁,若此时你的心情是极为快乐,那她人的忧愁在你眼里的重量也会逐渐变得虚无缥缈,即使表面大张旗鼓地施加安慰,真实想法也是很难不觉得对方在小题大做。只因为我们作出的任何回应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那么这时候的回应即使真诚也少了温度。
共鸣不廉价,即使乌泱乌泱的人群也有可能因为同样的感受作出同样的反应。而我们能感到共鸣的时候要么是因为自己现在正在经历着和对方相似的境遇,要么因为不可置否的心理状态又一次激活了和对方一样的、曾经出现过的某种心境,重复回忆导致二次出现同样的心情,当然这种程度有深有浅。
很多时候,只有我们正在感受痛,才能知道对方原来也很痛。
所以有时候共情显得那样无力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共情,大家以为的共情至多是将自己在想象中置于那个立场、地位、角度,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经历、性情、品格等等千差万别,即使将自己准确代入进去了,也没法真正体会到当事人的感觉。乱七八糟的共情投射,是隐秘的自我安慰。
忘记“我”的才是共情,但谁能做到真正“忘我”。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原因在于,她们不承认即使自己很努力的去靠近、去共情,也始终无法将自己置于当事人的性情、取向、习惯、成长环境等等所构建的设定。因为人是独一无二的,那些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注定无法完全覆盖。哪怕是岁月里蝴蝶仅仅振翅一下,也可能日后掀起巨浪。
但其她人不是不能做什么的,必须做的是解构现在存在深厚恶意的外在环境。
——
@往小一点哪个人让她痛苦了就打死那个人,或者断联离开。往大一点……
廉价的“同情”是一种自我表彰
很多事情,于普通人而言不过是新闻,是消遣,甚至是取乐,不过是一时的注意力停驻,是偶尔能有些许共情。可是对于她们本人来说,却是一生看不到头的苦难。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可是苦痛还在继续。
我们遇见的几十秒,是她们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一生。所以我一直都说不要对其她女性的苦痛态度太过轻佻,然而有些人真的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戏剧院。
说白了,很多人廉价的“同情”基本等同于一种自我表彰,连自我安慰都算不上的原因是他们根本不会因为她人的苦痛而感到难受,但却要借一桩桩悲剧来凸显自己的伟大和高尚。所以,他们常捂着眼睛说“我心善,见不得穷人”,其实不过是觉得穷人碍眼。
天灾人祸都是他们的假想戏台,用来满足他们的戏瘾大发,借她人苦难表演善良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虚荣心,但其实,他们给的是一场不够完美也没有用心的演出。
所以,很多人的“我心善,见不得人痛苦”实际意思是“你痛苦关我屁事,快立刻滚到一边角落自己静悄悄痛苦去,别呜呜呜地哭让我瞧见了烦”,而他们还能指责别人的痛后自建是小题大做、是人太过敏感小气,所谓的表达“善意”都能轻佻又下贱。
——
@同理可得“我心善,见不得女儿到这世上受苦,所以我要生男孩”
—@作者:这种更恶,给其她女人制造了更坏的环境。
—@看到举例的这个话就令人🤮
//
@现在感觉看到太过悲惨的事情都不知道说什么为好了,因为感觉她们的痛苦都充满着荒诞,明明不应该是那样的结局,但最后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什么形容痛苦绝望的语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有些造作,多把自己代入到她所处的情境当中去都觉得好压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