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增长不意味着心智的成熟
年龄的增长不意味着心智的成熟,心智的成熟也不与生理年纪完全等同
看到那条觉得自己这些年一直停留在十几岁引起互联网同温层广大共鸣的微博,其实我倒觉得像是这个年龄段独有的乌托邦宣言,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反叛主流现象,也很迎合互联网媚青的特质。虽然表面看起来人数众多并不稀有,但恰恰只是因为这类人有趋同性,掌握着一定的网络话语权,所以才在网络上显得铺天盖地,实际上根本无法动摇主流。
认为自己心智没有随着年龄增长的可能不是真的心智没有任何成长,而是自己短期内没有和其她人尤其是上一辈一样选择快速结婚生子这条人生规划的路,也没有按部就班地顺从所谓的社会潮流,成为社会大机器中一颗心如死灰的螺丝钉,这些人往往心脏还在跳动,也还没有对命运认输,尚未被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绑架而陷入盲目一生,这是好事,完全是大好事。
感觉她们语境中理解的“长大”和“成熟”与我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她们明明想的是心理年龄,却拿上一辈的生理年龄来给自己做限定框架,然后说不符,这又何必呢。而且成年后,心智和生理年龄真的那么挂钩吗?其实这里的巨婴数不胜数,所以真的就挺迷思的。但,我觉得心态保持生命力是好事。刚愎自用在哪个年纪都挺硬伤的。
既然觉得自己不是“大人”,就得明白什么叫做“大人”,如果拿来对比的参照物本身对于自己的人生就不具有参考价值呢?我倒是觉得少年人为小事所困总比成年人因琐事而逝要好得多,至少可以确认活着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傀儡。
我看身边那些所谓的心理年龄三四十岁的成熟其实挺虚假的,看起来更像是死气泛滥,越成熟越是一股尸臭,越成熟越像男权傀儡。
而所谓的“不够成熟”也不意味着自己不能独立,也不是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是更带有倔强反叛不为主流所容的理想主义色彩,离经叛道个性鲜明,所以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被评价为不够懂事。
其实形容一个人「永远青春」也应该分两种,一种是永葆年少时分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拥有旺盛鲜活的生命力。另一种是选择固步自封拒绝后来一切新生事物和无常变化,让她的大脑永远停在八岁。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前者,但现实却成了后者。
这样一想,可能一些人的心天生就有使用时限,只能活到十六岁,凡是十六岁以后就都死了,后来的日子只是留有余热。她们觉得自己幸运到可以一直停在十六岁,而拒绝了长大,蛮可惜的。普通人只能趁着心还没死去的时候好好珍惜,这大概就是青春期暂留吧。
长大成熟是好事啊,可是如果觉得自己掌握一些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技巧就等于了解了生命的真谛,我会觉得这种人生没意思。
人年轻的时候,三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人老了然后发现一生一世就活了那三五年。那太可悲了。
——
@媘妹说得好棒!支持支持支持!爱妳
@只有不断地前进,不时地审视反思过去的自己,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永远年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