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仅是男性个体,更是一种价值符号
有人问,怎么去理解一些类似纯女环境母系家庭长大的女儿还有恋父情结的情形?
首先,我之前就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妈妈带女儿的家庭都能够算是母系家庭,也并不是所有的婚外生育都没有在造父。婚姻制度并不仅仅是那一张结婚证而已。
有时候不需要结婚,只要女人让渡认可父的存在照样可以造父,比如男人早死,女人要生的“遗腹子”;男人出轨,婚外情人给生的“私生子”;女人借怀孕逼婚失败反而被抢走抚养权等等等,这些女人的生育都不是婚内育,但依旧造了父,让男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父”。
同时,并不是所有离婚后的女人就没有在履行“妻子”本分,她们在婚内育中造夫造父,这是之前的过错,而很多离婚后单身带女儿的女人依旧在维护“父”的身份,她们离不了男,她们一直强调孩子爹的存在,前夫可能没有再在她们生活中出现,但已经给女儿奠定了“父”的基石。
其次,“父”这个符号有时候,可能并不是以个体男人的形象出场,但作为一个符号一直在线。
也就是说,不论是实际上给了男人“父”的身份,还是在精神占位上给了“父”这个符号的存在感,都是在造父。
父权社会反复强调“父”的缺位其实是为了强调“父”存在的必要性,包括讨论的丧偶式育儿,其实也是在给隐身的爹找占位合理性,表达虽然牠们没有用但是牠们要有,“人不可以没有爹”让牠们的存在变得正当有效。
所以,一个觉得自己应该有丈夫,女儿应该有父的妈哪怕没在婚姻存续期间,依旧是妻母。只是她侍奉的不再是某个个体男人,而是“父”的概念。
身体上离男,心理上没有离男,依旧是没有离男。这种女人会在自己生活的任何角落给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男人留下位置。就跟宗教拜神一样,神明不需要真实地在她们生活里出现,比如帮她们开个门洗个碗,也不需要立刻显灵,但神明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符号始终被她们信仰和尊崇,甚至会因为没有出现而让神谕变得更加高贵。
最后,这种所谓纯女家庭出来的女儿之所以会有“恋父”绝大程度上因为对于“父”没有了解和接触,加之社会会不断强调“父”的缺位(必要性),所以她们用最大的想象力去美化父的存在,这种所谓的“恋父”不如说是恋想象中的完美“父亲形象”,就跟传说中有着巨大宝藏的藏宝图一样,实际上根本没宝藏。
在她们眼里,根本不存在的就是“完美”的。天天搁那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不就胡乱堆砌最好的想象嘛,所谓“距离产生美”。
包括对于男人了解不深的女人会说出“男人的友谊更纯粹”“男人之间不勾心斗角”这种话,除了爱男厌女的影响外,我觉得也是因为她们缺少接触真实男性的机会。(之后会另外详细讲解)
就像一个根本不着家的假父在孩子心里没有一个天天在家管她的妻母招人烦,因为孩子和妻母有接触,孩子和假父没接触,没接触就胡思乱想,以为那是个很好的东西。实际上那个假父为孩子做的可能还没妻母做的百分之一(没有替一些不负责任的妻母脱责的意思)。
所谓丧偶式育儿让假父从孩子的仇恨中隐身,孩子和妻母之间能够说出很多龃龉的细节,和假父之间连相处的情景都回忆不起来。想不起来的时候反而没那么恨。
只有认识到社会灌输的“缺位”是虚假的才能彻底摆脱这些,不然就算你是妈带大的也没用,你心里还是一直藏着个隐形爹。
——
@确实还是非妻的母亲非要当妻母
@只有当女儿意识到了“爹”实际上象征着父权制的无耻和贪婪的时候,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了。
@对,要能够意识到意识形态的无孔不入,去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