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动是一种虚幻的情感泡沫

其实我一直还蛮想探讨关于“自我感动”的议题,因为见到过很多实例,包括我自己也曾经经历过(但我几年前已经走出来了)。
生活中有很多非常典型又常见的例子:在婚女身上见过的“我忍着不离婚都是为了孩子”,还有在上供式追星中见过的“他(指追的那个星)只有我了”。当然这是两种不太类似的自我感动。前者是为了归咎于别人,后者是为了奉献自己。我更想分析前者一点。
起初是我非常好奇,怎么总是有人会因为对不良情绪无所作为而自以为容忍大度,随后即会急速陷入难以自拔的自我感动,且伴随着长期的自我修正、过度代入。她们能够感到不适但并没有想着去改变现状,而是接受,或许是因为精神能量不足,或许是因为自我意识缺乏,她们不仅接受不适还要为自己的忍耐找个归处,因为女儿是父系家庭中的底层,那便拿孩子当了这个情绪出口。
仅仅是沉浸在勇于付出的自我感动中,相当于一种本身有剧毒且被滥用的心理安慰剂,她们的本意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但结果相当于饮鸩止渴。她们在这种付出中或许获得了快感,但其情绪虽然强烈却并不会让问题彻底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她们面对问题开始逐渐变得麻木不仁。
这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傲慢自大,当然也因为她们自以为是的“牺牲”也让她们觉得自己站在了不败之地,所以可以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她人,帮助她们维持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让她们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我真是太好了”。
可以明确的是,她付出的一切是她有的,却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一旦对方明确表示自己无法接受这一切,她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即刻崩溃,精神世界破碎塌陷,只能大喊大叫道“我都因为你这样了,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这种模样实在是太熟悉了。自我感动让她们觉得自己做到了某件事产生了爽感,但也让她们停留在这个地步不再前进。她们害怕改变所以犹豫不决,而自我感动给了她们不必改变的台阶,即她们明明是自己选择不改变,还要找个借口是为了别人,为自己的胆小和怯懦狡辩,通过自我感动合理化她们的行为。
其实自我感动更像是一场表演,沉迷于此的人往往只是在通过表演说服自己欺骗自己,假装能够无视所有不适和苦痛,通过她们眼中所谓的“大无畏”表达自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姿态。自我感动和幻想紧密相连,即她们需要回应,然而她们的行为无法得到回应,于是她们假装自己得到了回应,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
自我感动的认知其实是非常浅薄的,因为议题内自我感动者在意的仅仅只有自己一人,其她真实存在的人都只是用来表彰自己的工具,其意识并不被自我感动者尊重。自我感动其实也相当于给自我感动者蒙上一层滤镜,扭曲了她和世界的联系。自我感动的人很容易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因此她全部的行为就都是完全正确,不可批评的,道德上占据了高点。
自我感动是一种完全虚幻的情感泡沫,投射的是自我感动者的私心,即使你心甘情愿,也得明白它其实并不值得人沉溺。
长期对于“自我感动”的宣传渲染,是因为既得利益者有利可图,而局中人因为“自我感动”无法察觉自己的失权又或者察觉后被“自我感动”覆盖,由此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最后的情绪宣泄口承担了垃圾桶的责任而岌岌可危。最典型的就是父权家庭中,父获利,妻母受压迫,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
太过在意外界干扰其实就是自我不够强大、使自我权能沉睡的问题,的确自我感动就是在父权的侵袭下产生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现象。
女人需要精神强大起来,区别于男权社会的势权强大,更区别于社达中的慕强,我的确认可人类情绪可以脆弱,但是精神上自我无法苏醒必然无法成为独立个体,意味着精神依附,而一旦依附就容易陷入她人控制。这是死局。如果不做自己的主,拦不住别人要做你的主。
自我意识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财富,在这点上不存在不平等,而因为外界父权施压导致其沉睡,只取决于有人觉醒,有人没有觉醒而已。我并没有说没有觉醒的人就错了,这点也区别于受害者有罪论。
更难熬的是这种自我感动有时候其实会给周围人带来困扰和痛苦。当然这种痛苦往往发生在女女或者母女之间,因女性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种天赋。
——
@一圭也:自我感动是因为“自我“在他人处受挫,为了合理化屈辱,而欺骗自己。对自己说谎比什么都容易,骗自己说在做一件“好事”是其中最最容易的,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反败为胜。只要在道德上占据高地,就像赢得了胜利,获得了表彰。比阿Q还不如。
@能深呼吸不:这说挺好。其实自我感动更像是一场表演,沉迷于此的人往往只是在通过表演说服自己欺骗自己,假装能够无视所有不适和苦痛,通过她们眼中所谓的“大无畏”表达自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姿态。


自我感动是一种虚幻的情感泡沫
http://example.com/2025/03/30/love14/
作者
feminism
发布于
2025年3月30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