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我吗?你好像从来没有懂过
某天深夜我突然想起好久不见的家人,白天接到了她的电话,但说起来并不是想见的人就去见的问题。再想到即使和所谓的家人同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从未分享过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股悲从中来。但要说多苦也没有,仅仅是细碎的疼痛,只是遗憾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人,被社会分割后也不过如此。
我当然知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和任务,代沟和隔阂是必然存在的,甚至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境遇和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压力这些都会让人隔得遥远。
而人与人之间的共鸣靠的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注定的血缘亲密、也不会是与生俱来的亲属关系,而是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是曾经分享过的鸡零狗碎,因为人类情感的衍生是靠时间和耐心灌溉的,需要有无数稀松平常的生活细节做支撑,那么能够分享鸡零狗碎的人也曾经渗透过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我曾经非常羡慕过一位学姐的母女关系,她们之间相处很像朋友,她连自己实习过程中新结交的普通朋友(也就是我)都要介绍给她妈妈认识,甚至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成年后一直觉得去别人家这是对于个人私密空间的一种侵入),吃她妈妈亲手做的饭。
母女之间无话不谈,她陪她妈妈去逛公园拍和花的合照还会高兴地一字一句发朋友圈(即使在同龄人看来是老土的事情),她妈妈学着理解她与众不同的时髦爱好(即使作为旧人难免会抵抗新潮),甚至母女俩去做新发型都要牵着手一起去,那些讨厌的、难堪的、怨恨的家庭关系好像从没在她们两个身上出现过。
这其实是我很难想象的存在,毕竟我从十岁开始就再也没有和我妈妈谈过心了,曾经因为有次出租屋停电想打电话给她,却被她告知“你打电话给我有什么用”,我和她之间相处往往是如此,因为破烂的父权家庭环境,我从小习惯自己一个人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即使我遇到凭我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她们也不会伸出援手。
至于我仅是想要和她分享我某时的无助或者难过情绪,也会被她评价“你告诉我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我并没有想要她帮我解决问题,而她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仿佛仅仅是她表现母爱的一种工具,只有她觉得自己无聊了才会想到还有一个女儿可以说话,会主动打电话“关心”说你需要添衣服了,但平时她如果有人说话有事情做,那我就必须是不允许存在的透明人,不能去打扰她的生活。我一个人在外时基本很少和她们打电话,而只要我主动打电话回去说不到三十秒。这种“交流”不仅是单方面的,而且是一种表演。
正是因为反观自己,所以在我看到学姐那种母女关系时才会羡慕,在我人生二十多年的观察中,我仅仅遇到过这么一对母女,女儿对于母亲有着深刻的眷恋,母亲对于女儿有着浓厚的爱意。我会惊讶于竟然有如此亲密的母女,又会感叹于若是没有父权,世上的母女本该就是如此亲密。
大概我们之所以需要陪伴,就是有很多心情,有很多想要分享的片刻,想把日常的那些鸡零狗碎全部掏出来说给某个人听。
但后来想想,很多话还是憋在心里比较好。跟知晓原委的同事说了是没有分寸和距离感,交浅言深。和相隔甚远的亲友说了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神乎其神。光是解释的功夫都快消磨干净那一点情绪了。再多的愉悦和惊讶都无法感同身受,但不知前因后果又怎能理解我心潮起伏,所以那些曾经想说出口的话最后都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秘密。
这或许是在告诉我们,这样充斥着分享欲和倾诉欲的片刻和人生一同走着,都是不会停留的。或许光是活着就已经太累了,累到提不起力气张口,而一旦过了那个点,就再也没有了。
如果不一起生活,每时每刻准确分享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像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使一起生活,也不过同床异梦各有所图。所谓互相理解说起来简单,但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好像隔着一层很厚的玻璃,总是起了雾看不清对方的模样,彼此站的很近但是却离人遥远,这才是父权家庭的常态。事实上,我们谁都不理解谁的人生,更别提从这样的人生中获得安慰。即使同为苦,也不一定是同样的苦。
而我只要想起这些家庭关系就会觉得无力感和疏离感太重了,差距大到让努力都变得徒劳无功,仿佛两个陌生的灵魂明明总是相距甚远,却不得不互相拉扯。而一个人敢说或者能说对另一个人完全知根知底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遇见你不知道的事和你不认识的人。
你懂我吗?你好像从来没有懂过。却总是要求我去懂你。
——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家庭的缩影,我爸妈也是这样。如果我向他们表露脆弱,他们会告诉我,告诉他并没有什么用,让我想办法解决,我在他们这里没有脆弱的权利。所以我后来完全被内收的情绪压垮😢生病了之后确实家庭关系缓和很多但是他们仍然不肯向我提供情绪价值,他们拉着我谈心让我对他们坦诚,但是对我的眼泪又无动于衷(表达情绪对现在的我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以前可能很渴望和他们好好交流,但是现在无所谓了,没有人给我情绪价值我也能活🤥
—@作者:抱抱你,其实是慢慢走出来才能够把这些伤疤拿出来说,因为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解构,反而消耗了多余的情绪。